长安, 夜幕降临。
风从书房窗中涌入,带得烛影摇曳,忽明忽暗, 映着案头上放着的几道信报。
第一道, 束慎徽收得最早。中路大捷。姜含元和老将军配合默契,打破了艰难的相持, 控制了燕地。
收到道捷报的时候,束慎徽只觉无比骄傲。
他无法亲身奔赴战场,更没能够得以和她并肩作战、同衣同袍的那种幸运, 但即便人在京中,四壁垒,闭目,他也能想象她时拔剑驰骋、英姿无俦的模样, 便同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使他深深地与荣焉。她正在实现她的所想,又使得他感到了极大的欣慰。更叫他觉得, 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
然,他还没来得及回味内心深处种幽微深刻的喜悦之感,紧跟着,第二道信报便送入长安。
云落背叛了大魏,西关告急。
朝廷花费大力经营西关,以为固若金汤。一夕之, 彻底瓦解。
意味着什么,不言喻,冲击之大,更是前所未。
整个朝堂为之震惊。姜祖望首其冲。对他的质疑和问责之声,铺天盖地。“长安危”的调,也是甚嚣尘上。
风波不但卷席朝堂, 也蔓延到了宫外。街头巷尾,民众议纷纷。不久就消息,称西关已破,北狄大军杀向了长安的北大门萧关,萧关防备不足,眼破关在即,北狄杀人麻的铁骑就南下长安。
流言迅速蔓延。据说最初,是人到大长公主从她位于城北的麋园里悄然搬了出来。个举动同引火索,附近的富户纷纷效仿,收拾家细软,准备马车逃离长安。愈发坐实了传言。没几天,出城的方向,车马盈道,甚至路阻,再后来,连普通的小户也没法安心日子了,到处打听消息。随后天门司出面辟谣,严厉禁止,才压下了谣言的散播,但人心惶惶,难以平息。
再后来,第三道,第四道,更的关于情况进展的信报,雪片一般飞来。
姜祖望机立断,采取了在他那个位置上的他所能做出的最合理的应对。
后面的结,也证明了他那些对策的及时和效。
姜含元平了云落之乱,解了危局,令西关再次纳入大魏的掌控。
长安危的调,终于不再响起,但并不能说明什么。
只是弥补已,是他们必须做到的弥补,丝毫不能减少他们必须承担的罪责。
云落叛出和因此造成的巨大损失、负面影响,总是人负责的。
矛头最初指向姜祖望,他负不可推卸的天然的责任。接着,慢慢地,到了后来,不何时起,也悄然开始指向朝的摄政王。
初是他不顾众大臣的谏言,执意重用姜祖望,出兵雁门,才导致了此恶劣的后,影响难消。
种情绪,不但在朝廷里暗暗酝酿,也同样传递到了外面。
甚至,和无人胆敢真正针对他本人发声的讳莫深的朝堂不同,在外面,样的议反少了顾忌。
倘若说,在天下人的眼中,从前他是先帝肱骨、辅佐少主的完美无瑕的摄政王,那么到了现在,他是不可避免地从神坛上跌落了下来。
因云落的背叛影响了日常生活的民众心余悸,他们的情绪需找到一个发泄的口子。或许,也不排除暗中是人引导。舆迅速酝酿,又在酝酿中发酵,继爆发。
很快,他便成了迁怒的对象。他不再是那个曾经的先帝托孤之臣了。从前他何风光霁月,今便何居心叵测。小民们从前曾经何地对他仰望、交口称赞,甚至将他视若神只,今便何地感叹人面,却不心。
用推倒了神像,脚自然也不会软。
他头上的光环褪去了。他俨然辜负了先帝的信任,变成一个心机深沉、权倾朝野的大权臣。“欺世盗名”的冠帽,隐隐地戴到了他的头上。关于他为何初不顾反对,坚持一打仗的目的,也变得清晰了起来,再也无法遮掩。
传言,他登顶,就只差最后一步。场战事,便是他预谋的脚下的最后一块垫脚石。西关变乱,正是上天意欲阻拦的结。他的恶,却天下人去共同承担。
就样,民关于之前星变和地动的各种臆测,也开始死灰复燃了。
既然高祖陵寝出祥瑞,证明今少帝龙脉传承,是天命所归,那么,像彗星西出、荧惑守心种预示帝王灾的天相,自然是少帝身边存祸患的证明。
谁是祸患
不言喻。
传到后来,皇宫中那个从前原本人非议,人人盼他退位让贤的少年皇帝,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身不由己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