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108(1 / 2)

仁宗皇帝生命的最后几年, 朝廷的奏章有三分之二是当今太后批阅的。

这一点,并不是什么秘密,而曹恩英垂帘听政的第一年也基本延续了赵祯在位时的执政方针, 群臣见状心理不约而同地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这口气松的实在是太早了些,因为用一年时间梳理完了朝廷内部关系的曹恩英, 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就从容不迫的出手了。

她开始重用王安石,并将其一举提拔入中枢省,几乎与宰相韩琦平起平坐,而如果单单是这样也就罢了,毕竟王安石虽然资历不够, 但其人到底还是有能力的,可最要命的事情来了王安石上任刚满三个月, 就在朝堂上公然上书,要求变法。

人家说的可有理有据了。

什么为了发展生产、为了挽救本朝积贫积弱之现象,富国强兵之类的, 列了几十条陈奏,字字发人深省, 句句震耳欲聋,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朝已经病入膏肓马上就要亡国灭种了。

于是十分不出意外的,王安石的请奏,遭到了如同暴风雨般的反对和批评。危言耸听、动摇国本、祸乱天下、大宋第一佞臣、一个个的帽子全都不要命似向他砸来。但就是在如此高压反对的情况下, 如今大宋真正的掌权人曹太后却出乎意料的表现出了一种支持的态度。

不也不能说是完全的支持。

正确的说,曹恩英只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部分。

像是他提出的市易法、免行法、农田水利条约等, 她十分的赞成, 然而像是青苗法、免役法等则被毫不留情的拒绝。对此, 很多大臣表达了自己的反对。甚至连王安石本人也十分不满他亲自跑来找太后要求曹恩英按照其原来的计划推进。

然而

“若按你说的这个来搞,除了失败外,哀家看不到第二个结局。”

王安石闻言整张脸立刻就憋了个通红,但这还没完,曹恩英继续开口道“你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富国对吧”

王安石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

别看他弄了各种各样的法条,其实归根结底无非就是“敛财”二字。

说穿了,就是他要把掌握在民间的钱统一收上来,交给国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那么在民间,是谁握有大量的钱财呢

不用问,自然是那些大地主,大豪绅,大官僚了。

“王卿,哀家要批评你。”曹恩英看着瞬间愣住的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想富国可以,但你不能扰民,更不能宰民啊”

“臣没有”王安石脸色一变,顿时叫起冤来。

“你怎么没有”曹恩英淡淡地说道“别的且不说,就说你那个青苗法,这个法子一出,你信不信,老百姓们非但不能减轻负担,反而会背上更多的债务,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简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太后谬言。”这世上,但凡有大才之人,那都是对自己及其有自信的,王安石就是这种人所以在听到曹恩英的话后,他立刻就皱着眉头反驳起来。所谓的青苗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田地青黄不接的时候,以较低的利息,将国有仓库的粮食借给老百姓,等到秋收以后,再连本带利一起收回来的法律。

从出发点来看,这种借贷思想,绕过了地主阶级的盘剥,实现了朝廷与农民的直接对接,按常理来说是好事,然而,落到实际上却

“我问你,贫民借贷需不要需要抵押”

王安石理所当然的点了点头,当然需要,否则跑了的话怎么办。

“他都是贫民了,拿什么抵押”

王安石立刻说道“可邻里做保。”

若十人为一保,相互监督,自然不怕跑路。

“那若是这些作保的人家里,出现了赖户呢 ”曹恩英看着王安石的眼睛“那其余被捆绑的人家是不是就要认下这血霉,必须帮其还债”

王安石站在那里沉吟起来。

“看似自愿,实则强迫。若老百姓们再遇到点什么天灾,收不上粮食,到时候还不上官府的贷款钱,是不是还要被抓进大牢毒打一顿啊”

王安石的脸色终于发生了改变。

“很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实行起来的时候,却未必是你预想中的那样,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法子,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王安石站在那里不言不语。

曹恩英静静地看着他,最后说道“想要哀家支持你,你就要听从哀家的建议,否则的话,你的变法一步都迈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