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清宫奇缘(二)(1 / 2)

慈母之心[综] 百里冰烟 3459 字 4个月前

不管庄妃心中如何怀疑石慧的用心, 石慧倒是非常坚决地站在了庄妃一系。

明已经四分五裂, 正是清军入关的大好机会。豪格和多尔衮想要争下去, 其余亲王却不会同意。最终是多尔衮被庄妃说服,退后一步, 改而推举虚岁六岁的福临。

正如所料, 因为福临年幼,不愿意被集权的各亲王自然更愿意福临为君。豪格本是犹如寡断之人, 如今多尔衮和各位亲王都推选福临, 想着福临总好过多尔衮,便也点头了。

皇太极死后半个月, 这场皇位之争终于悄无声息的结束。

先帝新丧,新君登基以及随之而至的颁金节也都简办了。新君上位,辅政大臣以多尔衮为主, 其次是郑亲王,豪格连辅政大臣的位置都没有争取道。

东北的冬天来得特别早,然而无论是关外还是关内都不平静。除了初一十五,向两宫太后请安, 石慧整日避居麟趾宫不出。如今宫中妃嫔都是先帝的遗孀,又在丧期,石慧的行为并不奇怪。于是,慢慢地许多人, 几乎都要忘记这位麟趾宫的太贵妃了。

“主子,塔拉来了。”金珠轻声道。

塔拉是娜木钟的亲信之一,为人忠诚, 且听令行事从不问缘由。石慧有许多秘密,这样的人用的才是最放心顺手的。

“请他进来说话”石慧睁开眼睛道。

很快一个胡子拉碴的蒙古大汉走进殿内,上前行礼道“奴才塔拉见过主子。”

“免礼本宫吩咐的事情可有办妥”石慧问道。

“主子的吩咐,奴才已经办妥了。男孩有五十多个,女孩子有二十多人,按主子的要求都在714岁的汉人。”

石慧满意地点了点头“过几日,将那些女孩子带来给我看看,余下人你就安置在本宫外面的宅子里,好生照顾,这些人本宫有大用。”

“诺”

“我这里还有些事情要你去办”石慧将一张纸条递给金珠,金珠交给塔拉看过就放在烛火上烧掉了,“可记住了”

“奴才记住了”

石慧令宫女赏赐了热汤,才送塔拉出宫。

入关之后,宫规就会严格起来,想要见外面的人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只是她要做的事情,许多是不放心交给蒙满族人的。如此培养几个得力的能够代表自己出宫办事的人就很有必要了。

至于养在外面的那些少男少女,她也有大用。这些孩子都是石慧让塔拉从清军捉来的奴隶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许多本都是普通百姓甚至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只是国破家亡之后,成为孤儿被充为奴隶。

过了两日,塔拉就带了十几个齐整的女孩子进宫。石慧挑选了四个年长些的四个年幼些的留在身边,其余人依旧送回宅子。又暗中从奴隶中寻了两个读书人在宅子里教导那些孩子读书。

贵族们看不起汉人百姓和奴隶,石慧只弄了些小奴隶养着,竟没有什么人在意。这么些孩子养在城内,自是无法瞒过所有人。石慧当初让塔拉大张旗鼓的选人,又指派了嬷嬷教导那些孩子规矩,果然没有人多想。

倒是请安的时候,已经成为圣母皇太后的庄妃布木泰仿若闲聊一般问了一句。石慧只轻描淡写的回了,说是养着以后给尼楚贺陪嫁以及给博果尔用的。

虽然在福临继位的时候,娜木钟站在了自己母子这边,其后也一直安分守己。然而布木泰却始终没有放下对娜木钟的戒心。以前那个喜欢与她作对的娜木钟虽然不喜欢,到底不难对付。可是现在的娜木钟,她却有些看不透。

可是除却养了那些小奴隶,石慧又开始每日窝在麟趾宫闭门不出。

皇太后也想过安插人手弄清楚石慧想做什么,然而好不容易在麟趾宫弄了个空缺,石慧却从她养的小奴隶中挑了人接替。且福临登基后,眼看多尔衮借着摄政王之名收拢权利,皇太后为她儿子的皇位操心都来不及,就不要说盯着石慧了。

很快翻过新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了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上。大顺本该是局势大好,而然其已经起义军进城之后却变得骄奢淫逸。

大顺军初进京城还能克制,可不到十日,就忘乎所以。李自成带头收纳美人,广置后宫。大顺官员竟为了金银之物,酷刑拷问投降的官员富户,刑讯致死过千。纵容手下官兵抢夺富户百姓名为充军饷,贼兵杀人妇女时有发生。

其实大顺军无纪律,残暴一面早有前兆。攻克洛阳时,李自成将福王朱常洵与鹿肉共煮,还名为“福禄宴”与手下贼兵吃人肉。攻占宁武关时,因明官兵殊死抵抗,而下令屠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顺军之所以势如水火,乃是“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等利于百姓的政策。如今大顺军得了京城,江山还未坐稳,就贪图享乐,糟践百姓,如何能够坐稳这天下。

随着李自成扣押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父亲以及其部将刘宗敏抢夺吴三桂爱妾陈圆圆,吴三桂自动剃发降清,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自进入京城不足两月,便败退。

清军占领京城,多尔衮奏请六岁的小皇帝迁都。同年九月,定年号为顺治帝福临带领大批满清贵族从盛京迁都京师。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举行登基大典,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入关前,汉臣范文程以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劝诫多尔衮改变清军一味屠杀掠夺的策略。多尔衮采纳范文程建议,大力拉拢地主阶层,许以高官厚禄。北方官僚地主因而纷纷降清,与清军联手追缴大顺军和其他农民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