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太君沉吟片刻, 方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江湖儿女, 确实不必太过拘泥。徐丫头,去将璧君唤来。”
“是,老太君。”
“多谢老太君体谅”连城璧没有阻止沈太君去请沈璧君来相见,起身作揖道, “其实晚辈这次前来, 另有一件事想与老太君商议。”
“沈家与连家世代交好, 城璧你太客气了, 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此事许有些唐突,晚辈想要借贵府割鹿刀一用, 半年内必当奉还。”
沈太君有些意外, 不是意外连城璧想要借割鹿刀, 而是连城璧为什么要借“你当知道, 只要娶了璧君,割鹿刀就是你的。为何却要来与老身借割鹿刀”
“晚辈与沈姑娘的婚事不论成与不成,割鹿刀只属于沈家和沈姑娘。且沈姑娘是一个人, 割鹿刀只是割鹿刀,不该成为割鹿刀的附庸。若晚辈为了割鹿刀娶沈姑娘, 不仅辜负了老太君一番苦心,亦是有违家训。”
沈璧君曾经见过连城璧两次,一次是在街上差点被疯马所伤,是连城璧救了她。一次是与杨开泰回城路上被小公子追杀,亦是遇到连城璧相救。像连城璧这样文武双全, 风度翩翩还生得如此英俊的年轻人自然是最讨女孩子欢心的,沈璧君也是女孩子。
只是有好感与喜欢、甚至是爱还是不同的,素来温顺孝顺的沈璧君骨子里却藏着几分叛逆,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的爱。连城璧虽然好,可他是奶奶邀请来参加招亲宴的,甚至两次“英雄救美”都是有心人刻意设计的。
虽然连城璧自己揭开了真相,然许是见过了连城璧这类世家公子,沈璧君对连城璧的印象只限于连城璧果然如江湖人对他的评价一般,君子谦谦,温润无暇。
沈璧君跟着徐姥姥走到门外,恰好听到连城璧那句“沈姑娘是一个人,割鹿刀只是割鹿刀,不该成为割鹿刀的附庸。”刹时生出一股喜悦,宛如遇到了一位知己。无关情爱,只是欣喜于有人明白她,尊重她。
沈太君听到连城璧的话,心中一震,却开口问道“割鹿刀的价值大家都明白,只是这把刀除了是武器,难道还能做其他事情你只借刀半年又有什么用”
“城璧既然要借刀一用,自然不敢隐瞒老太君。想来老太君也听说过十多年前,家父与家母带晚辈省亲归途遇刺之事。这十多年来,家母教导晚辈勤练武艺,希望晚辈为父报仇。然而十多年来,凶手一直缥缈无踪,近日方有些眉目。晚辈得到消息,当年刺杀家父的组织意欲夺取割鹿刀,故晚辈欲借割鹿刀引出杀父仇人。”
“原来如此,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事已经过去近十五年,你能不改此心追查凶手,可见孝顺。”
“奶奶”沈璧君自门外进来,急声道,“割鹿刀虽然是我沈家至宝,可是藏于密室不见天日,不免令宝刀蒙尘。连世兄一片孝心,奶奶何不成全了他。”
“成全成全”沈太君早已经发现沈璧君立于门外,见沈璧君这么说,心下只觉得女生外向,却也很是高兴。
“多谢老太君、沈姑娘高义” 连城璧也没有想到沈太君竟然真的这么容易就答应了,甚至都没有趁机提什么要求,“当沈姑娘一声师兄,无论城璧与沈姑娘的婚事成与不成,城璧愿意为沈家守护割鹿刀,直到沈姑娘寻到命定之人出嫁为止。”
论武功、出身、人品,在没有比连城璧更让沈太君满意的孙女婿了。若说之前沈太君心中也隐隐担忧求亲之人看重刀胜过人,心怀不纯,如今听了连城璧之言,沈太君心中越发中意他了。
“你当知道老身最看好的只有你” 沈太君叹息道,“罢了罢了,你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到底还要看缘分。割鹿刀可以借,不过老身有个条件,那就是璧君要与割鹿刀在一起。他日若是你们生出情谊自是最好,若是无缘,只当你护着璧君往江湖上闯荡一番了。”
“老太君看重城璧是城璧的荣幸,他日若城璧会请家母认沈姑娘为义女,城璧当以兄长身份护卫沈姑娘出嫁,助沈家守护割鹿刀。”
“好好好,还是你想得周到。”沈太君大悦。
孙女和连城璧都是一等一的才貌,再没有更匹配了。婚事成了沈家多了一个好孙女婿,便是不成,只当多认了一门亲,也无碍孙女名声,极为妥当了。无论两人成了夫妻还是成了结义兄妹,有无垢山庄为靠山,便是她百年之后也不必担心割鹿刀和孙女的安危了。
这样的结果不仅老太君高兴,连城璧和沈璧君也很高兴。哪怕他们这会儿并不讨厌对象,可是娶嫁一个几面之缘的人,也生不出许多期待。如今老太君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他们,可见到底还是疼爱孙女占据了上风。
须知沈太君定下招婿宴来决定孙女的婚姻看似独断,然世情却是石慧这般允许儿子自己选媳妇的才是特立独行。这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主流,沈太君愿意在两人无婚约的情况下,同意沈璧君出门与连城璧试着相处,算是极为开明了。
“既然已经决定了,城璧就随老身去取割鹿刀”一旦做出决定,沈太君也是颇为果决的。
“老太君稍等城璧另外还有一件事与老太君商议。城璧与这位萧兄也算是不打不相识,既然萧兄没有盗走割鹿刀,可否请太君容情”
萧十一郎也忙举手道“之前晚辈多有失礼之处,还请老太君宽恕”
沈太君目光落在萧十一郎和风四娘身上,并没有急着开口。
沈璧君这才注意到了萧十一郎和风四娘,拉着沈太君撒娇道“奶奶,那日这位萧公子并非有意带走孙女,全因旁人陷害。他并非什么坏人,不如就饶了他这一次”
风四娘听到沈璧君给萧十一郎求情,暗暗踢了萧十一郎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