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庙宇和祠堂的功能有些重合,两样齐全说明村子比较富裕。如果单独有祠堂而已,那么充分说明村子绝大部分人同宗同姓。
现在这个村子就是这样,来到祠堂的门口王观习惯性抬头一看,只见门上牌匾上有一个大大的孔字,让他愣了一愣。
“村里的人姓孔?”王观自然有几分惊讶:“孔家村?”
“差不多。”段老笑道:“尽管村子不是这个名,但是村里孔姓确实占了九成以上,称为孔家村也没有什么错。”
“孔夫子的孔吗?”王观好奇道。
“没错。”
段老干脆点头道:“曲阜孔家延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古人开枝散叶的习惯,除了嫡系一脉执掌衍圣公府以外,其他旁系支脉自然也要生存下去,就集居在这里了。”
“我看过县志,在清代的时候,整个县城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是孔家的产业。不过到了民国以后,就江河日下了……。”
在段老的解说下,王现也明白了孔家村的来历。以他对古代宗族的了解,自然明白嫡系和旁系之间的待遇存在了天壤之别。有时候旁系族人的生活,还不如嫡系奴仆好呢。
所以说在破四旧的时候,孔家村与孔子坚决画清界线,甚至想要集体改姓,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尽管在村中长辈强烈抗议下,改姓的事情不了了之,但是改村名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不过,那是往事了。反正在这个时候,村民却以姓孔为荣口一些老人更是十分热衷於修家谱,看看自己到底是孔子的那辈子孙后代。
对此,王观只得感叹事物在发展,大家的观念也随之变化。以前觉得祖宗不好,肯定是个个踩上两脚,现在发现祖宗有用了,自然恨不能天天供起来。说起来,这也是中国人比较功利性的一面,不好予以评价。
此时,走进孔家祠堂以后,王观随意打量起来,发现地方也不算多大。想想也是,这里不过是偏僻小山村罢了,就算大家推崇孔子,政府投资花大钱重修孔府,但是修建的肯定是原来的衍圣公府,绝对不可能是这里的祠堂。
当然,祠堂再小,其中的功能却也齐全,祭堂寝堂什么的都不缺。现在大家就在祭堂之前的天井位置坐下来,一边闲聊,一边等候开宴。条件是简陋了点,但是粗茶倒是不缺的,大海碗撒上一撮茶叶,浓浓的滋味十足啊。
王观轻抿了口茶汤,情不自禁叹声,就是一个字,苦!
不过,他也不至於那么娇贵,看到颜老和段老坦然自若的喝茶,他也索性灌了一大口,至少有小半碗,然后再慢慢的消化。
“不用这样急。”段老瞄了一眼,立即笑道:“这是村民自摘自炒的山茶,需要细品才有滋味。不过都是上了岁数的人比较喜欢喝,年轻人不太感兴趣。”
“……,感觉被坑了。”王观环视一眼,果然发现几个小孩对於这种茶敬而远之,就他傻乎乎接过来喝了,名副其实的自讨苦吃。
老年人身体肌能有些下降了,茶水再苦对於他们来说也是滋味,但是岁数不大的人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了,肯定是敬谢不敏。想明白这点,在旁人嬉笑声中,王观赶紧把茶换了,用白开水漱口才算是抑止住苦得快要发麻的味道。
“段老,您老人家来了,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好让我去接您啊。”
就在这时, 祠堂的外面传了一个十分惊喜交集的声音。在声音传入众人耳中的一瞬间,一个人就风风火火闯了进来,一脸谄媚的表情。
“咦?”
王观回头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愣住了。只见那人居然是前两天到拾遗阁讹诈不成,又把半块丹书铁卷买给他的轻浮青年。
此时,轻浮青年却是把王观给忘了,或者说根本没有注意到王观,只是围在段老的旁边又是斟茶,又是倒水,一副我在讨好你的样子。
然而,段老却是不咸不淡的回应,那种冷淡、疏远的神态,是人都能够看得出来,但是那个青年却视若无睹,反而没话找话道:“段老,我最近在研究葬经,感觉这书真是非常博大精深,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
不等他把话说完,段老就随意道:“你都不明白,我一个老头子又怎么弄得清楚。好了,我都说了,那些是风水迷信,不能当真的。你一个有为青年,老老实实地找份正经工作多好,何必研究迷信思想呢,这样不好……”
听到这话,王观又愣了一愣,差点没有笑出来。看得出来,段老肯定是被这人缠怕了,不然也不会这样没节操地自贬,如果让其他同行知道他这样说,不少了指责他数典忘祖……【】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特,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