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小说酷笔记()”查找最新章节!
项羽是贵族之后,武功高强,符合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的勇猛无人能及,而刘邦是个无赖混混,经常混吃混吃、耍无赖等,所以人们对楚汉战争中胜利了的刘邦没有好感,而对失败了的项羽,却充满同情,并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惋惜不已。
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年间的农民起义军。
秦始皇做秦王期间,他灭掉了韩、魏、赵等六国,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但是他在位期间,实行严刑峻法,还修建长城、阿房宫、秦皇陵等,给百姓造成了沉重负担,让天下苦秦久矣,但好在,秦始皇的威望够高,他手下还有李斯、蒙恬、冯去疾、蒙毅等能臣辅佐,可以控制住局势,但是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儿子胡亥篡夺了皇位。胡亥是个昏庸残暴之辈,他继位之后,将秦始皇手下的李斯蒙恬、冯去疾、蒙毅等重臣,或杀掉了,或逼死了,开始重用赵高等奸佞。
秦朝到胡亥手中后,朝政更加黑暗了,对百姓的压榨更残忍了,百姓对秦朝的怨恨也不断加深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陈胜吴广等人,因路途中遭遇大雨,无法赶到约定的时间去渔阳戍边,按照秦律,他们都会被处死,所以陈胜吴广等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了。随后,各地的百姓因不满秦朝暴政,也纷纷起兵造反,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在会稽,刘邦在沛县起义。
项梁为了得到楚人的支持,扶持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反秦。刘邦由於实力弱小,也带着沛县子弟,投靠到了楚怀王帐下,这让刘邦和项羽成了同阵营的盟友,一同反秦。
秦国虽然已经处於风雨飘摇之中了,但是要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下,并不容易,在秦将章邯的带领下,秦军势不可挡,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军,纷纷被章邯击败,项梁也在定陶惨之战中败给了章邯,被秦军杀害。击败楚军之后,章邯又率兵去攻打赵国。楚怀王派宋义和刘邦各带一路兵马,去救援赵王歇,以及攻打秦国,他们还约定:“谁先打进关中,谁就当关中王。”
宋义为了让章邯和赵王歇自相残杀,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故意延缓行军。楚军的粮草快用尽了,再不攻打秦军,从赵国获得粮草补充,楚军会陷入麻烦。还有,赵王歇不是章邯的对手,他们如果不及时赶去救援,赵王会被章邯击败。得到赵国后,秦军的实力会更加强大,他们将会陷入麻烦,所以项羽杀了宋义,取代他成了军队主帅。随后,项羽通过破釜沉舟,率兵击败了秦军,救了赵王歇,也让他因巨鹿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成了诸侯首领。
项羽在和章邯苦战之际,刘邦则顺风顺水,一路打进了咸阳。刘邦占据咸阳之后,就派兵把守住了函谷关。项羽率兵赶到后,看到函谷关已被刘邦的士兵把守,不让别人进入,他一怒之下,派兵攻破了函谷关,然后率兵进入了关内。随后,项羽准备兴师问罪,率兵攻打刘邦。
项羽手下有40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再加上刘邦作战能力不如项羽,所以他不敢得罪项羽。项伯得知此事后,前往刘邦驻地,将此消息告诉了他的救命恩人张良,让他及早离开刘邦,免得项羽攻打刘邦时,他受到牵连,被项羽杀害,但张良没有背叛刘邦,他将此事告诉了刘邦。
刘邦很害怕项羽,为了平息项羽的怒火,他亲自到洪门去给项羽道歉。刘邦前来道歉,是刘邦向项羽示弱了,这让项羽消了怒气,不再追究刘邦了,但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到一向贪财好色的他,进入咸阳后,对里面的美女财宝,丝毫未动,他觉得刘邦此人志向不小,不早除掉,将来恐成心腹之患。
在鸿门宴上,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视而不见,范增又让项庄进殿舞剑,乘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到情况不妙后,也起身舞剑,多次用身体护住刘邦,让项庄难以刺杀成功。最后刘邦趁入厕机会,逃了回去,但后来刘邦果然成了项羽的心腹之患,还击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
当时项羽不杀刘邦,未必是错的,刘邦的实力弱小,对项羽构不成威胁。还有,项羽的地位并不稳固,如果他在宴会上杀了刘邦,会让其他诸侯“兔死狐悲”,不再信任项羽,对项羽夺取天下不利。项羽不杀刘邦,不算一个严重过错,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却犯了两个严重错误。
一是项羽出卖了曹无伤。曹无伤是刘邦手下的左司马,他见项羽实力强大,为了讨好项羽,将“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的消息告诉了项羽,但在鸿门宴上,项羽则出卖了曹无伤,让刘邦知道是曹无伤告的密,回去之后,刘邦就将曹无伤给杀掉了。因为曹无伤之事,刘邦身边想投靠项羽的人,也因为曹无伤之死,再不敢投靠项羽,给项羽传递消息了,这让项羽无法探察到刘邦的消息,不利於他和刘邦的作战,也影响了项羽实力的扩充。
二是鸿门宴上,项羽不愿听从范增的计谋。刘邦曾说,他能夺取天下,靠的是张良、萧何和韩信,而项羽有一个范增,他却不会用,所以他丢失了天下。楚汉战争时期,比范增更优秀的谋士很少,项羽连范增的话都不愿听,其他人的话他更就不会听了,所以楚汉战争时期的人才,会觉得项羽不会采纳他们的意见,而不去投靠项羽,转身投靠了刘邦,即便是项羽手下的一些人才,如韩信等,也因为项羽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转身投靠了刘邦,这给项羽带来了麻烦。
项羽在鸿门宴上犯的这2个错误,远比他没有杀掉刘邦要严重,这导致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输给了刘邦。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确值得细品。正所谓读史可以明智,让我们少走弯路,了解历史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重要。
书里商周更替这一段:周老师,年轻的时候曾跟一个叫商的老师打过一架,完胜!从此叱吒风云,威风八面,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
还有介绍萧何这一段,以前只知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却不是萧何到底是干啥,这下可清楚了:萧何是什么人?他是刘邦的“后勤部长”、“神级宅男”,刘邦在前线无论翻来覆去怎么打,无论被人打得多么惨,永远有替补队员和粮草及时送到,当天下单隔天就到,道上兄弟喊他“萧顺丰”。
公元前202年,54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定国都为“洛阳”。别看他如今意气风华,很难让人相信的是,就在七年前,刘邦还是因私放骊山徒役而被迫隐蔽在山泽之中的通缉犯。
七年,能做些什么?
对於孩子,可以从小学升到初中;
对於情侣,可以从恋人发展成夫妻;
……
人生纵有无数种可能,但若是有一个通缉犯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他能在秦朝末年只用7年时间,就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你多半会认为他在吹牛吧?
刘邦的履历就是那种夸张到不论怎么看,只要换个名字,就会让人认为是吹牛的级别。
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呼其为:天命之子。
在大家的印象中,天命之子一般都是那种废柴流、退婚流,再不济也带个金手指、老爷爷的形象,怎么看也不像刘邦这样前47年几乎一事无成的类型吧,那么他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能够得到历史的青睐呢?
刘邦比别的诸侯更擅长协调各方的利益:出身基层的刘邦,比起其他起义的诸侯们更深知人民的诉求,他在协调社会各方的矛盾时,也更懂得如何获得民众的支持;
在刘邦刚开始举兵反抗秦朝的时候,队伍是十分弱小的,基本上都是些同乡和亲友组成的团队。不过随着慢慢地发展,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大,最终在和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胜出,坐上了皇位。而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的原因在於他善於用人,不过在他的核心团队中,我们发现除了张良、陈平等少数一些人是后来加盟刘邦团队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刘邦早在沛县时结交的“狐朋狗友”。
刘邦的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呢?在沛县这个小县城里,有的算是有点头脸,比如县主吏掾萧何,也有在县衙基层的,比如养马赶车的夏侯婴。有些只是贩夫走卒之流,像樊哙以杀狗贩卖狗肉为生。还有一些没什么正经营生的,像周勃整天吹吹箫,偶尔也去人家丧事上吹一吹。总之,刘邦这些朋友当中,大多数都是不被人看好的,可就是这样一帮“狐朋狗友”,在刘邦起义之后,却个个都成了治国统帅的人才?这是为何呢?
其一,这群人,看似“狐朋狗友”,却个个不简单。首先那刘邦来说,他只是一介亭长,却能结交上县衙的萧何以及典狱长曹参,还能跟县领导的司机夏侯婴走得很近,说明刘邦这个人的交际能力十分地强。关键他还能让这帮朋友都死心塌心的信任他,这就很厉害了。
而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但是却都不是等闲之辈。诸如樊哙,别小看他只是个杀狗的,他力气很大,而且勇猛过人。
单凭这一点,他当一个将军也就不在话下了。萧何也是如此,虽然县衙的一个官吏,但是他却写得一手好公文,而且擅长管理。
其二,起点不代表终点。
刘邦这些亲友当中,他们的起点确实很低,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开始的时候也没见过什么世面。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后期的发展,毕竟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干所有事,打仗也是一样,刚开始没经验,只要多上战场打几次不就会了嘛。
樊哙、周勃、卢绾等人刚开始确实不怎么懂打仗,但是时间一久他们在实战中就学会了,满满的自然就成将帅之才了。
再加上随着刘邦势力的扩大,不断的有新人才加盟,诸如张良、陈平等人,在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熏陶影响之下,很容易带动整个刘邦集团素质的提升,如此一来,不断的学习改进,再普通的人也足以逐渐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将领了。
其三,时势造英雄。想要取得成就,自然跟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时代的浪潮。若关羽、张飞没有生在汉末乱世,那么他们也就没有机会一展身手,发挥自己的独特才能,成了流传千古的人物了,恐怕他们一辈子也只能是个卖枣杀猪之流了。刘邦和那帮沛县的朋友也是如此,虽然他们生逢乱世,是被逼无奈才走向反抗暴秦道路的。但是反过来想,若不是他们生逢乱世走投无路,他们怎么会有机会建功立业,怎么会有机会强大自我最终封侯拜将,成为西汉开朝功臣?
反倒是这种绝境造就了他们,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潜力,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最终让他们成为了治国统帅之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於刘邦为何能取得楚汉之争最终胜利的原因分析,从未停止过。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要数***对刘邦的点评,他老人家的点评从本质上区分了刘邦和项羽、陈胜他们的区别。
众所周知,***很喜欢读史,他一边读还会一边对历史人物的行事作风进行点评,以警醒自己以史为鉴,***在提到刘邦的时候,说了这一番话:“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正因为刘邦比其他诸侯们更懂得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了解老百姓的心理诉求,所以他在处理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时,也就比其他人做得更加让人满意。
打个比方,某年某地粮食歉收,需要朝廷拨款赈济,这时让刘邦和项羽来处理这件事,刘邦很容易便可以依据当地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人口数量推导出农民家中的存粮,从而给出合适的赈济额度,而贵族出身的项羽,他更在意贵族阶层的利益,显然无法做到像刘邦对老百姓那么贴心细致,高下立判。
在刘邦刚统治天下的时候,构成他势力的三大基本盘是:
1、协助他打赢过楚汉之争的六十万底层“军吏卒”;
2、六大加盟诸侯王为代表的军功阶级;
3、构成社会的主体——老百姓们。
刘邦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设计一套,能够让大家都满意的制度,来维持刚建立起来的秩序的稳定性。
一言以蔽之,即如何分配社会财富、如何分配权力、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关於这个问题有多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时管理十几个人时,手底下有那么一两个刺头,管理起来是多么困难,而刘邦需要管理的是以千万为单位的人口基数,其中的难度更是超出想象。
我们先来谈六十万底层“军吏卒”的安置问题,随着大汉朝的建立,天下逐渐趋於稳定,如果还接着维持着这么庞大的军力,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是非常巨大的一笔开支,所以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同时保证退伍军人的利益和在职军人的利益。
汉高祖五年五月,刘邦下达了一条关於解散军队,令其归家的诏令,其中提到了给军人分配田地房屋和他们退休后的基本社会待遇: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按照历史学家李开元在《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中的推算,六十万底层“军吏卒”加上他们的家庭,这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所涉及到的人口达到了三四百万人,应授予的耕地总量为3亿亩、住宅总面积为1500万亩。
这个数字结合刘邦下达的命令,里面提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如果归属六国的士卒肯留在关中,那么就给你们免除徭役十二年,待遇从优,如果想回家乡的话,就免除徭役六年,并发放粮食供养一年,直到明年他们种出粮食自给自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