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王室9鼎(2 / 2)

一见到齐王,颜率就给出了一道难题:“东周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现在我们愿意献出九鼎,可不知大王想从哪条道路将其运往齐国?”

听说王室同意献出九鼎,齐王满心欢喜,想都没想就回答:“寡人将从魏国借道。”

早年间齐国两败魏国,已经让魏人俯首称臣;魏、齐二国也是近邻,借道魏国将九鼎运到齐国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颜率却给齐王泼了一盆冷水:“不行啊!魏国国君想要得到九鼎,在晖台(魏国都城内的高台)之下、少海(今河南开封西北)之上已经谋划很久了。九鼎一旦进入魏国,势必无法再出来了。”

魏王表面上对齐称臣,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面对着象征着天下的九鼎国宝,整个东周哪国会不动心?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魏国,觊觎已久的魏人难保不会动手抢夺——难道为了抢夺九鼎,再来次齐、魏绝战?

听到这,齐王有些冲疑,又给出另一条道路:“我也可以向楚国借道。”早在春秋时楚人就自认蛮夷、自行称王了;

既然是蛮夷,对於中原的礼仪制度一向就极为蔑视,九鼎对於楚人对也许就无足挂齿了。如此一来,齐国当然可以借道楚国来运输九鼎了。

不过,从楚国运输九鼎,就得向南绕上一大圈再回到山东半岛,那路程可是相当远了!

路程远近还在其次,可楚国人果真会对九鼎无动於衷吗?

春秋时期,楚庄王就曾到访周王室,亲自询问过九鼎的轻重;在秦人兴师临东周求九鼎的同一时期,楚人所做的另一件事,也证明楚国对九鼎也是觊觎已久。

那次楚人来到西周,宣称要从两周之间借道,以讨伐韩、魏二国。借道周王畿讨伐韩、魏,这理由看起来就极度勉强。

此时韩国已吞并郑国,把国都东迁到了新郑;马陵战败后,魏国屡遭秦国侵蚀,也被迫将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

可以说,韩、魏二国都与楚国直接接壤了,还需要借道王室吗?很显然,楚人是别有企图!

守护着九鼎的西周君,顿时压力山大,整天都是愁眉苦脸。就在此时,一位洛阳本地人主动站了出来,替西周君排忧解难。

虽然这时这位本地人还默默无闻,可不久后他就将名满天下。此人,正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纵横术士苏秦。

苏秦这时正好留在家中,见西周君遇难,迫不及待地想展露自己的本事。

面对西周君,苏秦劝他想开点:“先清出一条道路,直通黄河边。韩、魏二国一定会极为忌惮,齐、秦二国也害怕楚人来夺取王室九鼎,必定会联合韩、魏来攻打楚军。

那样楚人恐怕就无法守住方城(今河南叶县以北)之外的土地,怎么还敢借道进军於两周之间?如果韩、魏、齐、秦四国不能携手对抗楚国,即便是您不想将九鼎给楚国,楚军也一定会来攻取!”

苏秦这招,实际上是借力打力:摆出给楚军借道的姿态,促使其它豪强携手打击楚国。如果其它豪强都不能阻止楚军,那么九鼎冲早都会被楚人夺走!

让出一条道看似引狼入室,可当前形势却绝不容许楚军踏上周王畿的领土:一旦楚军入侵,秦、韩、魏、齐等国联手前堵后截,楚国恐怕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所以,最终楚人也没敢出兵!

尽管楚人计谋落空,这也足以证明楚人对九鼎不会无动於衷。所以,颜率直接答道:“不行啊!楚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今河南叶县)谋划许久了。如果九鼎进入楚国,那么就更加不会出来了。”

听到这,齐宣王有些气馁了:“那我该用哪条道路才能把九鼎运往齐国呢?”

颜率早已算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东周也替大王担心啊!九鼎可不像醋壶酱坛,可以揣在怀中来到达齐国;

也不像鸟雀骡马,可以驱赶着冲向齐国,当年周武王讨伐殷商得到九鼎后,每一鼎耗费了九万人力来牵引;

九鼎,就需要九九八十一万人。其余所需的士兵役夫,器械用具,也要准备相同的数量。

今天即便大王能有那么多人力,可究竟该从哪条路运出呢?我实在是替大王担心啊!”

颜率这番话,明摆着是在夸大九鼎运输的难度,想让齐王知难而退。

齐王也明白了过来,反问道:“您说了这么多,还是不想给九鼎啊!”

颜率却极为淡定, 回道:“实在不敢欺瞒贵国啊,请快点给出运送九鼎的路线,敝国正等着迁出九鼎!”

被颜率这么一追,齐王半天都答不出话来。不得已,他只得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头。

周王室的九鼎,在被秦国惦记、齐人强势逼债之后,就这样奇迹般地保留在了周王室。

虽然九鼎暂时获得了安全,但从周王室因为九鼎而频繁遭遇危机来看,战国与春秋的最大区别已悄然显现。

顾炎武曾说:“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代,除了楚庄王曾到王室问鼎一次外,其他诸侯没人敢到王室来索要九鼎。

可到了战国时代,不但秦、齐、楚等等大国都公然觊觎九鼎,连齐、魏、韩、赵、秦、燕等等传统诸夏国家也完全无视周王的存在,纷纷自行称王。

赵、韩二国更是无视礼仪,强行将周王畿一分为二。

凡此种种,证明周王的名头虽然还在,但天下人已经不把他当成天下共主了。

王室九鼎频繁遭遇危机,就是这一变化的充分体现!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