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黄金年代(1 / 2)

盛唐风月 府天 1814 字 1个月前

“好,好!正明你既是到了鄯州,忠嗣就有帮手了!”

王昌龄和高适二人相识在两京,高适是景县人,前往长安求功名的时候,去过云州却没见过南霁云,而王昌龄彼时正在长安当着校书郎,就不曾见过云州由废墟而成北地坚城的景象了。所以,两个人对南霁云都好奇得不得了,尤其发现对方如今方才二十出头,他们更是难掩惊讶,杜士仪扶起南霁云进了镇羌斋之后,两个人便向王忠嗣打听了几句。对於算是自己半个弟子的南霁云,王忠嗣自然为其夸耀功绩,结果连南霁云都听不下去了。

“王将军,言过其实了!云州一战后,我便未有寸功,趁此期间苦练武艺苦学兵法军阵,如今能够再从王将军左右,正是我求之不得的!”

“忠嗣,你听到没有?”杜士仪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正明不止是你的副手,也算是你第一个弟子,你可别光只顾着广元和秀实,得好好教导他才是!要不是想着云州如今平安无事,突厥毗伽可汗又死了,他在那儿呆着只怕要生锈了,我也不会起意将他调来!”

这种说辞,完全是爱惜麾下的心态,王忠嗣和王昌龄高适听着都觉得入情入理。而南霁云为之感动的同时,想到罗盈和侯希逸二人,顿时又讷讷说道:“大帅知遇之恩,霁云没齿难忘。然则罗将军和侯将军资历人望军略无不远胜於我……”

他这话还没说完,杜士仪便苦笑道:“克敌那家伙,你又不是不知道,惧岳娘子如虎,之前我便得他信说,架不住岳娘子的远游念头,打算撂挑子辞官了。至於希逸,你二人一个个都去了,云州若再没有知根知底的人如他,如何镇守一方?突厥纵使不复往年威势四分五裂,奚人和契丹固然被幽州张大帅打得溃不成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云州乃河东北面的屏障之一,我总不能只为一己之私,把肱股全都抽走了!”

“还是大帅想得周到。”南霁云这才打消了心中对不起罗盈和侯希逸的念头,打起精神向杜士仪诉说了云州这些年的变化。

尽管这是从固安公主以及其他人的信中,杜士仪都几乎知道的事,可是,南霁云用骄傲而又不失自信的口吻说出来,无论曾经亲手参与过云州奠基那一役的王忠嗣,还是只到过云州一游的高适,抑或是从未去过的王昌龄,全都听得聚精会神。就连杜士仪,听到那座如今焕发出无限生机,富庶到让两京权贵都心怀觊觎,他自也有一种创造历史的自豪,但挥之不去的是另外一种难以名状的怅惘。

那可算得上是倾注了他最多心血的地方了,可如今,却不得不拱手让人。

直到王忠嗣自告奋勇为南霁云准备住处,杜士仪笑着答应后送走了两人,等到镇羌斋中只剩下了他和王昌龄以及高适,他方才把这一丝情绪给驱出了脑海。回到主位上落座,他就沉声对两人说道:“长安颜家已经给清臣写了信来,张相国对他深为赏识,和裴相国商量后,打算奏为左拾遗,故而他回京大约也就在近日之内。”

张九龄爱好提拔文采出众的才俊,这是和当年燕国公张说一样有名的。前有荐孙逖为中书舍人,王维为右拾遗,此外还有众多文人雅士,如今再举荐一个颜真卿,也不足为奇。而他和裴耀卿两人虽偶尔会有争执,可彼此之间的关系却比从前那些宰相要融洽得多,故而人道是朝政清平,才俊辈出。否则,之前岁举也不会一口气拔擢了那么多文采斐然之人。可以说,如今是属於文士的黄金年代!所以,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王昌龄和高适只是微微讶异。

“少伯也是进士及第,如若觉得留在陇右……”

杜士仪这句话还没说完,王昌龄便哂然笑道:“我当年依照大帅的提醒,遍谒公卿,初任就求得校书郎美官,而后就故态复萌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人,若是在京师为美官,不数日兴许就被贬到那个犄角旮旯里去了。此次远行西域,我才算是真正看开了,天下那么大,何必在两京削尖了脑袋和人争抢那有数的位子,海阔天空岂不是更好?说起来,大帅在朝中历任拾遗补阙,御史台的御史,甚至官居中书舍人知制诰,还不是出为外任却甘之如饴?”

高适连个功名都尚未取得,对王昌龄这种说法虽并非全然赞同,但此刻也笑道:“张相国纵使拔擢贤良,可天下贤才何其多也,未必能够尽皆得任用。我一介无名之辈,去和别人争抢岂不是自找麻烦?若是真的被这些消息蛊惑得一走了之,大帅知人善任之名天下皆知,回头我再厚颜回来时,哪里还有位子?”

这就是很豁达的大实话了。杜士仪知道两人心意已定,自是放心任用。自此案头文牍悉付王昌龄,节度巡判悉付高适,而之前从陇右本地征辟的薛怀杰和陆炳松二人本为奏记和衙推,他就将颇有功苦的薛怀杰拔擢为推官,一时间,原本还有些嘀咕杜士仪左右亲信文官都是外乡人的陇右士子不禁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