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章 火中了断君臣义(1 / 2)

盛唐风月 府天 1800 字 1个月前

安禄山的一句拥戴太子,李隆基简直险些气炸了肺,可他又绝对不敢按照某些朝官的劝谏,把太子李亨放到河洛去,看看安禄山到时候大军前来之后会否望风而降,因为他最怕的不是叛军,而是李亨有了这样一支大军的支持,会回头硬逼自己退位,就如同当初他曾经对父亲睿宗李旦那样。W

正因为他在帝位上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唐开国以来的诸位天子,他方才格外不舍得那把椅子,此刻更是庆幸自己没有一时冲动亲征,而把李亨留在长安监国。

所以,当杨国忠匆匆来见,把哥舒翰那封信呈上,随即添油加醋地说了安思顺不少坏话之后,李隆基登时悚然而惊。他素来多疑,早年之所以把可以说是从龙功臣的刘幽求和张说先后贬出去,又疏远了王琚这样的谋士,正是因为他潜意识中的疑心病。现如今,安思顺和安禄山确实早年曾经称兄道弟,这些年尽管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可最关键的是同掌兵权如今安思顺正在长安,如果真的闹出了什么,他岂不是犹如放任猛虎在卧榻之侧?

而就在这时候,杨国忠又很适时地添了一把火:“而且,臣怀疑安庆宗等人之所以能够销声匿迹,极可能有人通风报信。”

这样不指名不道姓的进言,终於让李隆基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立刻让陈玄礼亲自带兵去安思顺宅邸,先将其押进御史台审问”

一个曾经在陇右从军三十余年的国之大将,便在这君臣二人的一番对答中,注定了结局。当陈玄礼接到指令时,他难掩面上震惊之色,对传旨的黎敬仁再三确认,见对方亦是苦笑表示无可设法,他方才沉默了下来。

作为当年唐隆政变硕果仅存的武将功臣,能够至今荣宠不衰,陈玄礼靠的就是谨慎和缄默。因为一个统领禁军的将领倘若有自己的意志,那么就离去职不远了。所以,即便知道安禄山所谓的拥戴太子只不过是一招奸计,他也不能出面劝谏。

如高力士这样跟随多年忠心耿耿之辈,还不是就因为昨日的苦苦劝谏,一下子被天子罢斥了内侍监和右监门卫大将军的官职,赶回了私宅勒令思过?就连他都能品味得出来,高力士根本不是为了区区一个李亨,而是为了挽回当今天子已经岌岌可危的名声,难道李隆基不明白,如今他这个昏君帽子几乎已经摘不下来了,却偏偏还要在这个时候对安思顺这个前陇右节度使下手?

黎敬仁看出了陈玄礼的犹豫,当即无奈地催促道:“大将军,事出紧急,还请不要耽误时间,否则陛下如今在气头上,连高大将军都被怪罪了,你我哪来的好下场?”

陈玄礼长叹一口气,点点头后就转身大步离去。而黎敬仁站在那里,听到外间不断传来的将卒应和声,心里却也有些不是滋味。倒不是他真的和高力士有多大交情,也不是他曾经收过安思顺不少贵重的礼物,更不是因为他识文断字颇有见识,而是就连他也瞧出了李隆基事到临头却还是这般举动之下藏着的危机。还有那个业已离开京城,不想想到河南如何应付安禄山攻势的哥舒翰,只知道背后阴了安思顺一招,难道就不知道他自己也可能招此暗算?

“算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锺,想这么多也於事无补……”

安思顺的宅邸亦是李隆基御赐,正在东城亲仁坊的黄金地段。当陈玄礼突然带着数百北门禁军长驱直入,将这座尚书府团团围拢之际,顿时引来了不少百姓围观,很快,同样居住在这里的官员们也都得到了风声。

然而,安思顺从陇右节度使任上转迁兵部尚书,到长安居住的时间还不长,熟悉他的人并不多,而且他又是胡将,和他有交情的人自然就更少了。故而一时间竟是没有什么达官显贵前来打探,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  陈玄礼看着那紧闭的大门,思忖是不是要立刻闯将进去,最后还是决定先礼后兵。他亲自上前叩开了大门,对应门的家丁说道:“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奉陛下诏命,宣召安尚书”

尽管用的是宣召,而不是下狱,但那家丁看了一眼将门前街道围堵得严严实实的禁军,突然冷笑道:“我就知道,我家尚书冲早会有这一天忠臣良将一个个遭屈,那陷害忠良的奸相却在朝堂上风生水起,这世道简直是瞎了眼我家尚书在陇右三十余年,和吐蕃人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身上多少条伤疤,现在却要因为那个安禄山平白遭屈

陈玄礼没想到一个应门的家丁都能猜到事情原委,尽管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是沉甸甸的。果然,他环视左右,就只见身边这些心腹将卒也有不少为之动容叹息,一时不禁暗叹天子这一招实在是糊涂,竟是忘了呵斥那家丁的胆大妄言。

那家丁仿佛一时按捺不住吐出先头那一连串怨言之后,这才冷冷说道:“我也糊涂了,这些话就是对陈大将军说也没用我这就去禀告我家尚书,陈大将军如果愿意,不妨在此少待,如果不愿意,带兵杀进来也悉听尊便”

陈玄礼只一愣神,就只见对方回转身匆匆进去,竟是就把大门敞开在那里。可陈玄礼犹豫再三,没有立刻跟着进去。他虽然常年都呆在长安,可各边镇的那些良将勇将,他却也都不乏了解。安思顺和安禄山名为同姓同族,可起家便是靠着军功,连年在陇右和吐蕃激战,确实战功无数,此前奉调回京时也不曾有过半点犹豫,和安禄山那个滑胥的叛贼截然不同。事到如今,他能够做的,也仅仅是给安思顺最后留一点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