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夜谈(3)(1 / 2)

打仗最后打的还是一个国家的底蕴。

这是方浩到了边关之后才了解到的事情。

尧国士兵在单兵素质上面根本就没法和戎突人比较,但是最后却将戎突人逐回大草原上,靠的是综合国力,靠的是可以源源不断的爆兵,终於将草原上的人给耗败了。

上官云和铁默笙这两个节帅都握有重兵,而且是百战之师,战斗力比基本上没有打过仗的禁军要强出很多。

他们现在还老老实实的呆在边关,那苦寒贫瘠之地做节度使,并不是他们没有野心。

就算他们自己没有野心,有一帮有野心的部下,也会怂恿他们滋生出来更进一步的野心。

可是他们没有那么做。

最大的原因就是,手上掌握的资源太少了。

不管是人口还是物资,都没法和朝廷相比,可能刚开始的几个月会有优势,但是,接下来就拚不下去了。

除非朝廷失德,民不聊生,那就可以扯上大义的旗帜来入清君侧。

王大学士的学识虽然非常渊博,但是他的博学只是故纸堆上的博学,就算是政务方面,也是当上了大学士之后才慢慢的了解。

尧国的文官大多都是如此,所学基本上都是一些无济於实事的东西。

当然,也并不是说,没有明白这些事情的人,所以朝廷在设立两个节度使的同时,也限制了内地的人口往边关迁移——哪怕边关地多人少,还有大量的荒地没人开垦。

没有朝廷的准许,所有人都不能向边关迁移,只能够由朝廷发配有罪之人,充塞边关的户口,这就极大的限制了边关两州的发展。

王大学士以前只是在国子监做祭酒,平时关注的也只是朝廷上的权力争斗,并没有关心过打仗的事情,直到年前突然成为大学士之后,才关注起这些事情来。

但是,他手底下都是一群饱学之士,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百无一用的迂腐文人,也没有几个懂这些事情的人。

方浩这种才在边关当了两年将军的人,已经是他这个阵营里面最了解打仗的人了。

他对打仗这种东西真的非常的不了解,认为打仗就是打仗,在於将军的指挥手段以及士兵的素质,所以一直对边关两个节度使的存在有一些忧心。

方浩不得不向他详细的解释打仗是怎么一回事。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确实和将军的指挥手段以及士兵的素质有关,但是,决定两国胜负的却是和综合国力以及民心的向背有关。

甚至他的解释里面还特意的夸大了综合国力对战争的重要性。

因为,以后他也是要准备造反的,必须要让王大学士相信,边关的人再怎么经营发展,都不可能对朝廷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