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放假,那些太学生们大多都不在里面,住在京城的就回了自己的家,外面来的太学生基本上也都成群结伴的出去游玩去了。
方浩和梅瑜来的时候,国子监里面并没有多少的人。
国子监的太学生虽然很多,但是参加这一次中秋诗会的也就是几百个人。
第一个,不是什么人都愿意参加这个诗会。
第二个,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被邀请参加这个诗会。
发起这场诗会的,有国子监一个司业的儿子,也有梅翰林这个侍讲学士的儿子,在国子监的太学生里都属於有头有脸的人物。
他们邀请来参加这个诗会的,要不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监生,要不就是家底比较殷实的贡生,举行这样的聚会,也是他们发展自己人脉的一个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有必要邀请一些富有盛名的人来参加这样的诗会,甚至还要砸重金去妓馆请来歌舞班子助兴。
方浩和梅瑜来到国子监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时间了,正好和那几个发动这一次诗会的人一起吃饭。
当然,这也是一个互相吹捧的场所。
国子监虽然只是一座学府,但是这座学府给尧国培养的人才着实不少,虽然大部分都是品阶最低的那一类官员,但是每一届科考,往往也能高中几十名进士,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不过国子监这么重要的地方,朝廷中的每一个势力都不会放过。
王锺虽然在国子监祭酒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几年,也只能说是把持了国子监的行政体系,那些官员都是他的亲信。
但这并不表示国子监那些优秀的学生都是跟着他的。
在这里面就读的可有不少是京官子弟,甚至几个大学士的后人都在这里面读书,那些都是自成派系的。
这里拉帮结派的作风并不比朝廷要差,甚至还要激烈,只不过段位比较低而已。
这一次举办诗会的,主力就是王大学士这一派的人,还有一部分是王大学士的盟友齐澄齐大学士那一派的。
愿意参加这一场诗会的,自然也是愿意加入到他们派系中的人。
不想加入这一个派系的,自然不会参加这样的聚会,因为参加了,就会被别人打上这个派系的烙印。
这样的应酬,方浩也不反感。
虽然现在这些人都只是不通实务的学生,但是过上几年的时间,他们也许就成为了朝廷的官员,有的甚至可能会进入翰林院,成为这个朝廷的栋梁之材。
多一些朋友,以后的路总是要好走一些。
那些年轻人对方浩在关外的大草原上经营起自己的势力非常的好奇,问了很多有关大草原上的事情,有的人甚至表示了想要过去游览一番的愿望。
对此,方浩说道:“边关别的地方我不敢说,但是你们要是去我那边做客,我肯定会好好的招待你们,安全问题,不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