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的中秋诗会,方浩毫无悬念的夺得了魁首的称号。
要是将他的这一首词定为第二,大概没有哪个人脸大到敢争第一。
但是第二名、第三名却是韩世坚、梅瑜,另外还有几个京官的子弟,也都夺得了不差的名次。
基本上,和他们在这个圈子里面的地位差不多。
方浩如果只是这个圈子里面的一个普通人,大概前十名也没有他的存在。
不过他觉得这样也挺好的,让他知道了这个圈子里面哪些人才是骨干。
像他这样的人,对谁写的诗词好,一点都不在意,并不认为那有什么意思。
谁身后掌握有资源,那才是值得关注的。
夜宴结束的时候,已经到了半夜,有一些人喝得有点多,开始发起狂来。
有的对着月亮大声朗诵自己写出来的诗词,有的开始唱歌,有的甚至发起酒疯来捶地大哭,也不知道是念及什么伤心事。
方浩这边,也聚了一批人,在向他问一些边关的事情。
这都是一些混得不如意的人,有的参加过几次科举,都没有高中。
方浩没有参加科举,反而是跑到边关当兵,却弄出了一番名堂来,很快就要升任总兵,让那些人看到了另外一条路。
——似乎投笔从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尧国,武将的地位确实不高,但是这个地位不高,也只是相对同品阶的文官而言。
比那些平民百姓地位要高得多。
做武将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晋升的快。
方浩去边关当兵,也才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不入流的队正晋升为卫将,很快就有可能成为从三品的总兵。
晋升速度之快,这在文官中,那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人参加科考,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希望,看到方浩这个榜样,就生出了去边关发展的心思。
对於这样的人,方浩还是比较欢迎的——他的军队里面,认识字的人都不多,不要说读太多书,就是会写自己姓名的都不到十分之一。
能够过去一些读书识字的人,对他而言确实是一件好事。
对那些人想去边关的意向,方浩说道:
“如果这一次回京述职之后,我的龙城能够晋升为军镇,到时候会需要很多的幕僚,大家如果不嫌弃那边苦寒,想去那边的话,我非常的欢迎。”
他现在当任卫将,实际上就需要请一些幕僚来帮他处理一些文书上的事情,可是他没有。
因为在那些发配过来的边民里面,找不到几个得力的读书人。
成为总兵之后,治理的地方,管辖的人口都要多出很多,事情要变得繁复很多,他也没可能做到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请一些能干的读书人来做幕僚。
这里的那些太学生能不能胜任那样的工作,他并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