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满堂见女儿没放在心上,接过女儿正在写的书,随手翻了几页,“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林晓手撑下巴,“可多了。”她揉了揉脸,“这个白叠子种植,我之前看您种过,可今年的种植方法不太一样。这是为何?”
林满堂知道女儿不懂农事,就讲得更仔细些,“白叠子之前在南方广泛种植,因为不适应北方气候,容易冻死。所以就要改良种子,种植方法要多样化。”
去年他们家的棉花有一部分不适应这边的天气,冻死不少。她爹就换了种植方法。
林晓犯了愁,改良种子,这让她怎么写?这个词也没出处啊。
林满堂看出她的为难,“其实你不用写这个,爹是为了改良种子,等改良过后,以后农民用的是改良后的种子。固定种植方法就行。”
林晓怔了下,“也就是说我要在书里标注,用我书里的种植办法,白叠子的种子最好是咱们小庄村出产的。”
林满堂点头,“对,就是这个意思。”说完,自己憋不住笑了,他怎么感觉这句话跟软广告似的。
林晓也笑,“兴许这书写出来还能为咱家多赚些种子钱呢。”
林满堂爽朗大笑,“那可好了,咱们家的种子也能卖出好价钱了。”
与女儿闲聊一会儿,嘱咐女儿早点睡觉,就送她回了屋。
时间一转眼到了腊月,天气明显凉下来。
徐方带人过来运猪,虽说没有签契约,但此次他运走的猪数量却不少。
今年小庄村一共养了一千四百头猪,再加上佃户那边五百多头,加起来就是一千九百多头,去掉光禄寺的一千头,剩下的都可以卖给徐方。
徐方走后没两日,陆主簿带人过来运猪。
他顺便还带了两则消息过来,“朝廷成立了玻璃司,专门生产玻璃用品,比如玻璃杯、玻璃镜和玻璃瓶。京城那边大户人家都以拥有玻璃镜为荣。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朝廷在明州成立了市舶司,允许私船出海。”
他给林满堂一张牌子,“这是皇上为了奖励县主做出玻璃,特地叮嘱我们送一张玻璃引过来,凭这个牌子,你们可以自己开家玻璃器皿店,每年少说也能有上千两的收入。”
为了这张玻璃引,京城那些大户人家都抢疯了。皇上对县主是相当仁义,上次就赏了五百两金子,这次又送了玻璃引。而且这玻璃引不是只给一年,是每年都有。
林满堂怔愣了下,接过牌子,起身朝京城方向鞠了一躬,“皇恩浩荡,陆主簿回京,请代林某向皇上表达谢意。”
林晓撑着下巴,细细思忖陆主簿的话。她一直以为她爹是做生意的好手,没想到皇上比她爹还胜一筹,瞧瞧人家这速度,短短几个月功夫,居然就将玻璃卖到了国外。
其实仔细一想,玻璃在古代一直都是高端产品,普通百姓自然买不起,月国大户人家就这么多,当然要卖向外国。
林晓眼睛发亮,“私船可以出海?”
陆主簿见县主感兴趣,说得更详细,“是啊。朝廷以前都是自己造船自己派官员出去卖货,但是那几艘船修修补补这么多年,早就快要报废了。国库又没钱造新的船,所以皇上允许私人出海,运来的东西有一半要交由市舶司。”
林满堂抽了抽嘴角,不用出任何本钱,就能得一半好处费,皇上算得可真精啊。
林晓手撑下巴。啥船报废要修补,在她看来这就是假话。真实原因是因为官船出海不赚钱,相反还很赔钱。
前世那个历史书上写郑和七下西洋,每回都会带回不少朝贡小国的官员,为了弘扬国威,每次皇帝都要赏赐他们不少东西,听说郑和带回来的宝物都不够赏赐,以致造成国库连年亏损。所以明英宗才禁止郑和下西洋。
本朝这个皇帝聪明多了,人家不关国门,直接让私船出海,自己照样收钱。
第152章
“货品要符合朝廷要求。出船的时候, 要根据排水量及大小予以收税。”
也就是说,这船要是回不来,吃亏的就是船的主人, 朝廷半点不亏。
林晓不在乎这个, “出海有没有其他限制?比如路线?”
陆主簿怔了怔, “当然有限制。船上的人员必须要登记,若是船沉了,就不必说。要是船没沉, 平安归来, 剩下的人员没有全数回来,少一人就要罚至少一百两银子。”
林晓奇了,“这是为何?”
“防止有人将良国百姓卖到国外,丢良国的脸。”
林晓懂了,“那还有吗?”
“其他没有限制。”
林晓眼睛发亮,“这么大船想必没有人吃得下吧?是不是有集资的?”
陆主簿点头, “那当然。”见县令问这么多,他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县主不会也想出海吧?”
林晓摆手,“我不出海, 我也想弄个海船。”
陆主簿差点被呛着,“这怎么可能。一艘船光造价就要六千两银子, 再加上货物以税务, 加起来少说也要五六万两。”
不是他看不起林家, 林家发家速度已经够快了。但是真没到那份上。
林晓摆摆手, “没事儿, 钱不是问题。陆主簿有这方面的门路吗?或者知道哪儿能造一艘船吗?”
陆主簿不自觉看向林满堂, 脸上写着“你闺女不会疯了吧”的表情。
林满堂还能说什么, 他闺女打的什么主意,他再了解不过,打着哈哈,“那个…她不是说现在,就是先问问。”
陆主簿恍然大悟,“明州那边有造船厂,工部那边派了不少能工巧匠过去帮忙。不过我听说单子已经排到明年了。你们想啊,造一艘船起码要三年时间。你这还有的等呢。”
陆主簿不是这方面的人才,但他记得工部有个官员说过船的龙骨要三年才能晾干。
林晓拧眉,“没有私人造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