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杏仁儿(2 / 2)

刑宋 沐轶 1691 字 23天前

“死人,水田里面是个死人,没脑袋……!”

……………………

锦官城。

这一年里卓然破了不少案,但是也遇到了不少烦恼。其中最大的烦恼不是来自于他的案子,而是来自于王安石。

王安石觉得他的改革成效还不够显着,所以又进一步的调整了改革的力度。这一下触犯了川蜀不少人,那些人在此之前看着提刑官老爷先斩后奏的特权,虽然损失了一些利益,也就认了,不敢得罪。免得卓然掏出尚方宝剑,咔嚓几剑把脑袋砍了,他们也奈何不了。谁叫人家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所以王安石的改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得到了顺利推广。可是王安石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所以他一下把改革的力度提高了不少。这下川蜀反对声此起彼伏,有不少人把状告到了卓然这里。

卓然当然是王安石的坚定支持者,但是他也知道,改革步伐如果迈得太大,恐怕引起的反弹会很强烈。挨着他管辖的这一亩三分地,川蜀一带若是都遇到了强烈的反对的话,下一步要在全国推开就更难。所以婉转的跟王安石提到了放缓改革进程的建议,以避免矛盾太过激化,最终会让改革夭折。

王安石却勃然大怒,跟卓然大吵了一架。说卓然不信任他的话,他就卷铺盖走人,他去侍奉他母亲去,什么官都不要了。卓然气得没办法,只好好言相劝,说自己不是那意思,只是提个建议而已,最终还得他自己拿主意。

王安石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跟卓然道歉,说自己性子太急。卓然只有苦笑,因为王安石虽然道歉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所有的改革必须按照他的思路往前推进。就算遇到阻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要有无坚不摧的勇气,才能把改革进行到底。

卓然只好由着他,对那些把状告到自己面前的人都装聋卖傻,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尽量不参加他们的争斗。

这些人对王安石改革的抱怨被报到了京城宋英宗那里,甚至包括曹太后都收到了不少奏折。可是这两个人一来没有在川蜀,不知道当地的情况,没有切身的感受。二来对卓然有很强的信任,加上改革只局限于锦官城和所辖的州县乡村,范围有限,掀不起什么大浪。倒不如静观其变,先看看情况再说。所以宋英宗和曹太后也没有理睬这些奏折,改革得以继续往前推进。

卓然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在他面前告状,包括有些功成名就告老还乡的老臣。让卓然很为难,于是卓然很希望找个机会去乡下避避风头。而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命案的禀报。

这命案发生在杏花村,这村名字跟那首诗牧童遥指杏花村没什么关系。因为在那诗之前,杏花村就得名字了,因为村里长满了杏花。

杏花村所属的杏山县派人紧急到城里禀报,说在杏花村村头的水田里发现一具尸首。经过辨认是杏山村的一个庄稼汉,身中数刀,胯下的活儿还被人割走了,并且人头也不见了。

负责勘察的是杏山县的县尉,在死者衣服里找到了一些随身物品,其中有姓名地址的账单,找去让家人来辨认,相貌已经有些变形,但大致还能认出,且确认衣服裤子是他的,并根据尸体身上的特有的疤痕和胎记,最终确定的确就是杏山县客栈的陆掌柜。

卓然到了川蜀之后,曾经下过公文,通告各地,发生命案如果不是当场抓获凶犯,证据确凿的,在主持侦破和抓捕罪犯的同时,要立刻快马禀报自己,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亲自前往破案。

侦破案件如同救火,来不得半点耽搁,一旦耽搁,证据灭失将会对案件侦破带来最大的障碍。很多案件就是因为证据没有及时搜集而无法破案的。所以卓然提出这个要求,就是想尽可能的参与到命案侦破第一线。

他是提刑官,按道理他只需要对下面报上来的案子进行审查就可以了。除非是他所在的地方发生命案他可以直接侦破之外,其他的地方他都没有必要去的。但是卓然还是提出了这个要求,宁可自己辛苦一点,也要尽可能多的破案,打击罪犯,维护一方平安。

所以收到快马来报紧急命案的公文之后,卓然立刻带着十多名捕快,药葫芦和小青小白飞奔前往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