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扑鼻的茶香扑面而来,端翌深深地吸了几口,觉得整个人身心都舒畅了。
夜萤亦如是,她感叹道:
“这香味,比世界上任何的胭脂水粉味更好闻,更香。”
“嗯,自然清新,的确让人身心愉悦。走,进去看看。”
端翌此前被夜萤一番铺阵,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一下新茶的好滋味了。
夜里正家是幢二进的宅子,茶季时分,他家前院就成了制茶工坊,事实上,后世的茶农制茶也是这样,巧用自家多余的空间,因此倒也谈不上说简陋。
“二位,来得正巧,这泡茶刚炒出来,试试味。”
夜里正为了便于制茶,一身短打扮,但是因为制茶的缘故,双眼却显得炯炯有神,显然,他在制茶时亦是沉迷其间。
夜里正自已把控的是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炒茶。
而炒茶也极讲究火候的控制,现在没有可以自动调节温度的电炒箱,一切只能凭茶农的经验,用一双手来感知温度的高低,用肉眼来看茶青颜色的变化,从而决定炒茶起锅的时间。
因此,夜里正一脸沉迷的表情,自是可以了解。
而茶农对于自已炒制出来的茶,最大的热情当然是除了自品外,请友人品评,判断茶叶的优劣。
茶友是否诤友很重要。茶农之间是否愿意相互交流也很重要。
夜萤记得后世,她在采访茶农时曾经听说一则传闻:
有一个茶农去城里卖茶,他那季制出的茶极好,但因为平时少和别的茶农交流品评,所以并不自知。
到城里后,有茶贩子用一千元收了他全部十斤的茶,茶农十分高兴,觉得卖了个好价钱。
茶贩子或许还有些良心吧,便中午在酒店又请茶农吃了顿饭,大约花了三百元多。
茶农感激涕零,觉得自已简直遇上了个不世的好人。
结果转身,茶贩子就一斤一千元,把这些茶卖了。
这就是缺少交流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后果。典型的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想到这点,就在夜里正边烧水准备泡茶的时候,夜萤便对夜里正道:
“老叔公,以后千亩茶园一旦种起来,咱们需要的制茶师数量就更多了,如果有空,开春以后,你能多带些徒弟吗?”
“这个没问题,我现在已经带着夜家的子侄开始边学炒茶了,还有晾青、摇青这些工艺,你说的我也一一记下来,边摸索着做,边教授给他们。
虽然不敢拍着胸脯保证,但是我也敢说,到秋茶产季,一定有四、五个茶师能顶上。”
夜里正带的徒弟,是姓夜的子侄,这点夜萤倒也能理解,如今村里赵姓的子侄已经具备包揽赵氏匠坊的能力,夜姓子侄若能包揽茶叶制作也不错,避免了赵姓一家独大。
村里姓氏不同,杂姓同居,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利于村里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