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1 / 2)

大明海寇 寒风拂剑 3983 字 16天前

他们这些关宁军自诩为天下第一雄兵,但是也只是针对大明其它那些地方官军来说的,这么多年来,他们关宁军和建奴交手,从来都是败多胜少,吃亏多的可以说是老鼻子了,可是于家军却能以少胜多,将十万建奴大军给几乎灭掉,这就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接着于孝天宣称要入京清君侧,朝廷惊慌失措之下,派人给祖大寿传旨,让祖大寿立即领关宁军再次入关勤王。

但是这一次祖大寿坚决不干了,开什么玩笑,这于家军是人可以干翻的吗?建奴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让关宁军都入关,去了也是白给,估计这次入关就回不来了,关宁军一旦要是完蛋的话,他们这些军将也就失去了所有所持,那么接下来就成了鱼肉,可以任人宰割了。

这次朝廷如此对待于家军,本身就是朝廷不对,现在把人家惹毛了,要入京清君侧,那是你么自己的事情,反正祖大寿是说什么都不肯率军入关勤王。

人家于孝天说的明白,这次入京是要清君侧,又不是要谋朝篡位,这些朝中的大佬,也该为他们自己的作为付出点代价了。

这些文官们整天一个个都拽的跟二五八万一般,看着他们这些武将们横挑鼻子竖挑眼,一个个怎么都看不惯,要不是他们手中有兵,估摸着早就被朝廷给拉出去剁了。

所以让于孝天去宰几个朝中的大官,也不见得是坏事,总而言之,祖大寿是坚辞不授,以建奴还在对关内虎视眈眈,他无法脱身入关为由,不肯率兵入关。

而吴三桂得知消息,多次派人去找祖大寿哭求,让祖大寿率兵入关,为他父亲吴襄报仇,但是也被祖大寿给断然拒绝了,吴襄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例子,这于家军最好还是别去招惹得好。

不管以后朝中是谁说了算,总是也离不开他们这些人,他们只要坐观风向,以后谁当权,有奶便是娘,总不能少了他们的粮饷吧。

所以祖大寿说什么都不肯率兵入关勤王,而是领兵继续留镇锦州一带,一直在关注着京师的动向。

当祖大寿得知于家军攻克京师,并且占领了京城之后,更是心中大惊,京师的防御能力他是十分清楚的,崇祯初年建奴第一次入关的时候,他随袁崇焕回师入卫,在京城朝阳门外驻防,并且和建奴军交过手。

所以祖大寿对京城防御设施的情况十分了解,这么一座坚城想要从外部攻克,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京城之中,还有大几万官军驻守,可是于家军却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攻入了城中。

事后虽然有消息说是宣府参将高明虎做了于家军的内应,开了东直门引于家军入城,导致了京城失守,但是同时也有消息说,即便是没有高明虎献降,于家军也不会耽搁多长时间,便可以攻克朝阳门。

这就更说明了于家军的可怕,祖大寿更不愿意这个时候率兵入关,去和于家军过招了,他找来了当初随吴襄在天津卫和于家军交战的兵将,详细的询问了于家军的战力情况以及他们的战术。

另外他还想办法抓了一批试图逃出关外的建奴溃兵,打听有关当事建奴军和于家军决战的事情,从这些兵将口中,他详细的了解到了于家军的厉害,于家军超强的火力输出能力,使得他听罢之后,心中大为震撼。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祖大寿仅从这些兵将和建奴溃兵口中了解的东西,便可以判定于家军的可怕程度,于家军是一支装备及其精良,拥有非常厉害的鸟铳和大量可以野战的大炮的军队,同时他们使用的战术也是以前他所不了解的。

更重要的是于家军兵将各个悍不畏死,对于军纪极为重视,战场上敢于拼命,无鸣金之声,绝不会擅自后退,真正可怕的就是他们这种铁律,一支军队拥有如此好的军纪,就算是给他们用木棒,也是一支可怕的力量,更不要说是给他们武装到牙齿了。

祖大寿虽然自诩麾下的关宁军是一支强军,但是也要看跟谁比了,跟建奴比,他还有胆和建奴交手一二,但是当了解了于家军的厉害之后,他已经彻底失去了和于家军正面抗衡的勇气了。

但是祖大寿也感到很为难,因为他们关宁军孤悬于关外,这时候关外气候极为恶劣,虽然他们也令军户屯田,但是这些年来,所产的粮食根本不够他们吃的,关宁军立足于关外,全靠关内朝廷为他们调拨粮饷度日。

现在朝廷很显然已经被于孝天控制了,于孝天翻手之间,就可以拍死当今圣上,那么关宁军以后失去了朝廷的支援,根本无法在关外支持多长时间,他们以后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给兵将发饷,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第九十二章 交权

就在祖大寿为了这件事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个于孝天派出的使者却在山海关被守军抓住,这个于家军的使者是一个年轻人,化妆成了一个行脚商人,当被抓住之后,他公开身份,说奉于孝天之命,特来见祖大寿。

山海关守将不敢杀他,但是这时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却听闻消息,非要将这个于孝天的使者杀掉祭奠他的父亲吴襄。

最终在众人的劝解之下,吴三桂只得放弃了杀掉他的想法,山海关守军赶紧派人把这个使者送到了锦州去见祖大寿。

使者到了锦州之后,和祖大寿密谈了一段时间,最终和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军将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不管关内局势如何变化,就算是以后于孝天当权,但是也会继续保障关宁军给养的供应,以前的一切供应,今后都不会变,有了于孝天这个保证之后,祖大寿等关外的军将们,这才放心了下来。

既然于孝天保证了以后不断绝他们的粮饷供应,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和于孝天作对?打是打不过于家军的,那么以后便只能听于孝天的吩咐了,只要于孝天不对他们太过刻薄,让他们日子能过下去,那么朝廷谁来当权,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

于是祖大寿让使者回去告诉于孝天,如果于孝天有诚意的话,就先给他拨二十万两饷银,只要他收到饷银,那么他就保证不会率军入关。

而于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寿提出的这个条件之后,二话不说,便下令调拨二十万两银子,立即将其运往山海关,交给祖大寿使用。

祖大寿看到于孝天这么爽快,于是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当即表态,只要于孝天以后不亏待他们关宁军,那么关宁军绝不会派一兵一卒再入关去找于孝天的麻烦。

这个协议的达成,给于孝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缓冲时间,接下来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对关宁军的忌惮,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势。

崇祯在听于孝天说罢了和关宁军众将达成的这个协议之后,颓然跌坐在龙椅之上,面如死灰,半晌都没有言语。

他知道他已经被很多人给彻底抛弃了,这一次于孝天入京清君侧,让他看到了天下非常多的官员以及读书人的无耻程度。

这些人表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像是谦谦君子一般,但是实际上各个都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什么狗屁气节,根本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的官位能不能保住,他们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捞钱,并且高高在上做人上人,至于平时他们嘴里面说的最多的为国尽忠,不过只是他们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罢了。

当有一天有人要篡权的时候,这些人立即便露出了他们丑陋的嘴脸,一个个立即将以前的伪装撕去,跑去找新的大腿抱。

反倒是祖大寿这帮丘八们,显得还要比这些人可爱一些,他们不要脸,是不要到了明处,谁给他们提供粮饷,他们就为谁干活,现在朝廷被于孝天控制了,那么他们就听于孝天的,因为他们可以说,他们是当兵的,他们的职责是镇守关宁,至于谁来当政,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随着于孝天把一件件事情都告诉了崇祯之后,许多地方的重臣纷纷在于晓天的游说之下,表明了他们愿意听从于晓天的吩咐之后,崇祯整个心理防线开始出现了裂纹,以前的执着和坚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变得脆弱不堪了起来。

崇祯坐在龙椅上扪心自问,他这么多年来,难道真的错了吗?这么多年来,他为了整个大明,做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可是却得到了一个什么结果呢?

众叛亲离,对!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什么词汇,能比这四个字更贴切了,他想要做一个明君,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却让他做不成明君,他想要中兴大明,他为此努力了,可是大明非但没有出现任何中兴的曙光,反倒是整个天下局势却在每况愈下。

他登基之后,立志要光复辽东,灭掉建奴,可是十多年下来,建奴非但没有灭,而且越来越强,控制了更多辽东的土地,东江镇也丢掉了。

他想要做到国富民强,可是大明百姓却民不聊生,他想要一个清明的官场,可是当官的却绝大多数人贪鄙成风,厚颜无耻到了极点,当官的日日想的是党争,争权夺利,根本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为他的大明着想。

这些年来,他也杀了不少大臣,可是却还是没有能改变任何东西,大明的局势依旧在继续糜烂下去,让他看不到任何希望。

现在于孝天此獠悍然入京夺权,可是朝中的官员,真正站出来和他抗争的却寥寥无几,几乎绝大部分官员,都立即选择倒向了于孝天,开始为于孝天摇旗呐喊,为于孝天出谋划策,为于孝天做事。

现在连他最为器重,将其依做长城的洪承畴,也选择了背叛于他,而这么多年来,他想尽办法投入成百上千万两银子,打造出的大明最强的兵马关宁军,却也作壁上观,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所以崇祯最终彻底崩溃了,又一次跳起来要和于孝天拼命,于孝天也没有和他动手,只是稍稍后退了一步,自有那些太监忙不迭的上去劝解崇祯,又一次把崇祯给安抚了下来。

当崇祯又一次平复下来之后,他整个人仿佛又瞬间老了许多岁一般,整个人的精神都变得更加萎靡不振了起来。

“可笑!真是可笑呀!想我朱由检登基之后,为了大明天下,殚精竭虑,做了这么多事情,可是到头来却落得了一个如此不堪的下场!

于孝天,你这一下满意了吧!想必你现在一定很得意吧!”崇祯缓缓抬起头,用无比怨毒的眼神看着于孝天,但是却用一种嘲讽的口吻,对于孝天问道。

于孝天摇摇头道:“圣上!微臣并没有感到一丝得意!而是感到悲哀!这就是大明官员的现状,他们食君俸禄,但是却不思报国!这不但是圣上的悲哀,同时也是天下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