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崇祯十三年(1 / 2)

永平府台叶成经也动用了储备,派了团练总兵押运粮食五万石送达宁远,为此洪承畴赞赏不已,写了奏折请皇帝封赏永平知府。

宁远战事不会在短时间结束,十几万屯民都困守城池当然不行。

何桂兰建议撤出那些屯民中没有战斗力的老弱妇孺,只留青壮在宁远协防,忠明堡和永平府有安置这些老百姓的能力。

黄家北方屯垦区这些年每年都会有许多改造积极分子得到自由民的待遇,他们知道南下移民一家子会得到五亩水稻田成为私产,大部分人都选择南下。

来屯垦的难民经过宣传队讲解海外移民的好政策,也有许多家庭决定去南方讨生活,因此忠明堡、永平府的屯垦总是觉得劳动力不够。

何桂兰知道一个劳动力去南方屯垦得到的粮食比在北方多出一倍也不止,当然会顾全大局。

她知道许多屯民都是在永平府过度接受考察学习纪律,合格后自愿南下移民的都将要踏上“南明”领地迎接新生活。

熟手走了,何桂兰会竭尽所能接纳流民继续培养,大明北方人口流失严重,土地矛盾其实已经不算大问题,太多良田抛荒了。

永平府接收宁远的老百姓当然有足够的田亩让他们劳作自食其力。

成大事是辽东巡抚,他有权力决定是否撤下老百姓。

朝廷之所以让边军带着家眷屯守,是为了在敌军攻城时能够做到同仇敌忾,因为一旦城破,战士的家小首当其冲。

如今情况不一样,宁远接收的兵丁家小和屯民太多,屯田又被建奴骑兵骚扰无法进行,让老百姓去忠明堡和永平府能够得到安置,也能够获得自食其力的机会可行!

接下来的日子,永平府、忠明堡的粮食陆续运进宁远,大量老百姓接出来忙耕种和田间管理,此消彼长明军短期内不会缺粮。

只要洪承畴不犯致命的错误,松山之败的历史应该不会出现。

崇祯十三年的情况大体是这样:有组织有了人才又有了纪律的李自成攻城略地撒着欢儿发展,队伍如同滚雪球般急速膨胀。

闯贼已经转变了流寇一贯作风,开始尝试经营打下的地盘,分配土地给流民耕种,派出地方官进行管理。

大明爆发财政危机,政府其实面临破产边缘,崇祯皇帝卖光了股票几乎耗尽了内帑都也难以为继,建奴、流寇联袂再起击碎了皇帝中兴大明的幻想。

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已经未老先衰,才三十岁的人两鬓已见斑白,一个人在奋斗的崇祯真的很苦、很可怜。

红歹是稳坐钓鱼台,因为没有任何情报表示“南明”有军队向北调度,区区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他不放在眼里,打援的目标就是他。

奴酋信心满满,如果一两年内歼灭洪承畴部,明国北方再无强军,清军横扫黄河北不是梦想。

他觉得这一次出手太对了,还好自己居安思危不管不顾选择主动伐明。

洪承畴麾下明军很明显有了敢战勇气,战斗力也提高不少,如果不把这十几万明军打掉,任其发展下去,大清国又要面临一个可怕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