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受伤是假,不想弹琴是真吧!”刘贤用的是陈述句。
吕妍不紧不慢的回答:“的确受过伤。”
“是吗?吕大人怎么不知道?”刘贤的声音清清淡淡,却句句让人心惊。
吕妍想,难道下午他陪了美人,又跑去问了她父亲,讹她的吧!“小女子父亲公事繁忙,后院之事不可能处处知晓,若是问小女子母亲定会知道。”
刘贤脸色一肃。
吕妍神情冷淡。
“梁州城的《明月拂春》,曲调新奇,二姑娘就为本王弹上一曲,如何!”语气是不容置喙。
下人送上琴来的时候,吕妍淡淡的开口:“《明月拂春》还有另一个喻意,只有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裙。可在如此盛景之下,貌美如仙的女子却要在月下形单影只,连月亮都看不过去了,都忍不住要拂了这春天的美意。”
弹凑这首曲子,萧氏无非就想告诉他,她就是那月下的女子,正是美景正好的年纪,遇上心怡的情郎。这首曲子在梁州城的贵女圈中盛行,看到自己喜欢的情郎,便弹凑此曲,以表心意。
萧氏用心颇深,魏王都来到了梁州城了,哪会问不到这首曲子的真正用意呢,可她却不这样说,因为她冷傲,她要留下一个不一样的印象。
“哦?!”刘贤若有所思的看向吕妍,“即便是这样,你大可弹奏,无妨。”
“小女子的手曾受过伤——”
“本王知道。”
“嗯?”吕妍抬眸看他,他这是什么意思,明晃晃的拒绝,她怎么可能给仇人弹曲凑乐。“所以弹不了。”
两人对视,各不相让,吕妍眼中的仇恨之火还未曾熄灭。
刘贤慢慢地移开视线,冷声命令:“下去。”
吕妍依言退下。
第二日,掌事嬷嬷就过来告诉她,可以不必留在府中了。于是吕妍坐上马车从魏王府后门出去,来到大街上。这样也好,虽然他心中耿耿于怀,至少保全了吕氏一族,在她还没有反抗的能力时,最好与他没有任何瓜葛。
回到吕府,孟氏与众女眷在屋前相迎,原来魏王府派了人去吕府报信。吕妍从马车上下来,孟氏上前拉着她的手,上下看了几眼,担忧的问:“孩子,魏王没有为难你吧?”
“没有,在府里吃得好住的好。”吕妍心中温暖。
“真是辛苦你了,你父亲今日去了张大人那儿,一时半会回不来,走前交待待他回来后,为你接风洗尘。”孟氏拉着她往府里走。
吕妍心中动容,上一世的这个时候,她过得可是如履薄冰的日子,一生也未曾享受过父母亲情。
☆、美人心计
吕煦回到主院,妻儿早已候在厅前。
孟氏坐在主位,看到他进来,带着孩子迎了出去。吕煦看到吕妍安全无恙的站在这儿,忙上前两步,“骄奴在魏王府可曾受委屈?”
“谢父亲关心,骄奴未曾受半点委屈。”
“那就好,那就好啊!看来这三皇子魏王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
吕煦坐下,看了看座下的刘氏一房,秦氏一房,点了点头,感叹:“这次天佑我吕家,保我妻儿平安,改日再登门拜访魏王,以表谢意。”
众人齐点头。
吕煦看着吕薇道:“薇儿正是适婚年龄,这次去魏王府道谢,你同娇奴一同前往。”
吕薇脸色一红,眉眼展开,起身行礼,“谨遵父命。”
吕妍却撅了一下嘴。
吕府送了拜帖到魏王府,魏王府马上就回了信。于是吕家一众第二日便上魏王府拜谢,走至东门,遇上张大人及家眷,原来是张超听到吕煦说要去魏王府答谢,便想到了侄女萧氏,只待吕府行事,便半路截住,一起上门,虽然有厚着脸皮的嫌疑,却也给张氏一族创造了一个机会。
相比于四皇子刘卓,这三皇子更是不得了,不但少年得志,而且在朝庭之上还颇有名望,是太子下第一人,如今又得圣宠,虽有封地却久住玄阳城,与东宫临近,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哪棵大树最好乘凉。
见到张超,吕煦若有所思,在看到张超身侧的萧氏,才恍然大悟。如今吕煦蹲在这个梁州城,各种不利,还得与刺史大人交好,再转头看了看娇奴,心中也不再计较了,即便你有这般心计,他吕家的女儿也是不差的,何况娇奴还入了贵人的眼,若再对姐姐提携一二,吕家二姝成双嫁入魏王府,他吕家兴旺指日可待。
入了魏王府,掌事的带着一众去了宴客厅,贵人还未到,大家坐在花厅等候。
萧氏看到吕妍,两人相视点了点头。吕薇见状,侧身俯耳与吕妍交谈,“对面坐的是谁?”
吕妍轻声道:“张大人的侄女,颇得魏王看重。”
吕薇脸色一变,抬眸打量了两眼,别过头去,又轻声道:“妹妹花容月貌,又得魏王赏识,不知在魏王眼中,是她好还是妹妹更好?”
吕妍似笑非笑的看着吕薇,想用激将法,若是上一世的她定会上当,如今她却用错地方了,“我认为姐姐犹在萧氏之上,妹妹我自愧不如。”
一计不成,吕薇掩嘴含笑掩饰尴尬。
这边吕煦心有不快,却不能表现出来,同张超聊些往事,气氛也还算好。
这处花厅,地势尚高,满园花圃,繁花似锦。魏王是一个很懂情趣之人,才来几天,便动了大工程,派了大帮人马搬来这么多花花草草,即便只住个几天,也无一不精细,相较于四皇子刘卓的随性,这三皇子才具有皇家气势,难怪女子前赴后继的投其所好。
吕妍看了看萧氏,此时萧氏正好看着她出神,见她回眸,忙垂下头去。
贵人未到,却派丫鬟送来一张琴。
萧氏与吕薇都看到了,两人蠢蠢欲动。唯吕妍安静在座,不曾看琴。
丫鬟放好琴,上前行礼:“殿下说了,还有事情尚未处理,姑娘们若是无聊,可弹琴解闷。”
吕煦与张超两人两相对视,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