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的时候张海和柳香没有首先去宫城中部的临时国库,而是来到了宫城西,整个南京城西北处临近紫金山的一处靶场。
这靶场实际上是位于城内的火炮靶场,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误伤城外的平民因此选择了面向玄武湖或者紫金山的方向。可如今城内的这个近两里左右的靶场上却专门为步枪架起了一些独特的架子,并在三百步到六百步左右只有火炮才能达成的中远距离上也架起了一些步枪靶。不是兵工队伍内的一些靶场的工人们还有些奇怪:什么样的火枪可以达到这么远的有效射程?
张海在昨天晚上的内部文件中早就知道了这大半年的时间以来新制造出的两种火器是什么,甚至可以说没有张海在更早的时间提供的思路,就没有这两种火器的诞生。一种是有着穿越神器之称的米涅弹前线膛枪,还有一种是几年前在青州的时候就开始策划的“弗格森后膛枪”当然现在它只有后装线膛枪这一个名字。对于这两种枪支,在张海的印象中都是技术含量完全不逊色于实用化的蒸汽机。克里米亚时期的俄国人都搞不顺的东西,在17世纪的技术条件下是绝难实用化的。可是却没有想到新朝兵工体系实际上领先于西方的协作制度和标准化要求,外加更完善游标卡尺和放大镜的运用,再加上整个工场体系比较集中而不是分散在多处使得标准化方面更容易,使得小批量生产这类武器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可能。只是要像19世纪的欧洲那样成为队伍的主流火力体系那毫无疑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已。
“工时成本大概是多少?”在测试与实射之前张海首先问道。
很显然:新军主力部队同那些欧洲国家的建军思想不同,当下的实际战争需求也不同。一些现在乃至后世的欧洲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武器成本,对于当下规模并不大务求精益求精的新军来说却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这些都是初此试制品,我们采取了和独立近卫部队差不多水准的钢制枪管,枪管的加工也没有花费多少功夫,却没有想到为了拉出合格的膛线来。我们六百名左右比较优秀的工匠分成三班倒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二百余支枪还有万余发特制的子弹。几千发那种前装线膛枪所运用的特制子弹比滑膛枪的枪管加工还要费时。因为这半年的时间以来队伍上有征战时期补充军需的需要,我们用了折合四百个工作人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些武器的制作。后膛枪的成本主要在枪,而前装枪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弹的要求。”主要负责十分重要的枪铳制造部门的李师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