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为何西征(二)(2 / 2)

杨秋霞与张林等人都知道,张海并不喜欢做无意义的面子事,这次道别八成是有什么重要的嘱托。

“海儿,可否有个准确的估计。这次出征,可有多少胜算,多少败算?”张林有些郑重的问道。

张海回道:“按照已有材料的推断,我们的胜算极大。就算考虑意外,也最多半成败算,胜算则至少在八成五以上。毕竟这么规模庞大的队伍,就很难通过什么计谋来对付了,是实力的硬拼。“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只要不是剿匪那种性质,几千人的士气爆发战胜几万人都有可能,人品运气决定性因素极大,因此很少有什么十拿九稳的事情。张海这种说法对于过去来说,那是不论如何都找不到担心理由的。

可是张海那“半成败算“也让张林有些忧虑的说道:“就不能再晚十年么?那样或许把握就要大上很多。”

张海思考片刻说道:“我以前的想法也是如此,可是执政六年的事情,我开始担心真到了十年之后,我们反而未必会有现在的优势了。而且十年会发生什么,也很难预料。我必须在有开始有把握的时候把我们的使命完成。。。”

其实张海也犹豫过要不要在建军不到十年,统一海内不过六七年的时候就展开这样的摊牌。可除了加速新朝的发展之外,有三种顾虑,最终还是使张海坚定了尽早展开西征决心。

一是张海开始怀疑当十年之后各地经济同旧时代有了本质区别、很多年轻人不在有过少年时的贫困经历后,新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会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打过不少的仗并且对各种材料都有过详细研究的张海清楚:在其他各方面条件同等的情况下,生活越富裕与幸福,那在心理潜意中对生命就会看的越重,实战中很可能打不少折扣。偶有例外,但总体如此。比如民国时期的桂系相比东北军,湘军相比种田搞的比较好的阎老西军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关内兵源对关外兵源等等。弥补这种差别,需要不对等的其他方面条件,可实际上此时新军主力部队的资本密集度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再继续提升战斗潜力,就只能从规模上下手了。那样对监管和权力结构将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是张海对于诸弟子甚至身边的不少人的信心没有以前那样强了。渡过了开国的最初十年逐渐稳定下来,就算是人品和凝聚力再突出的群体,也不避免的受到权力的诱惑和影响。

三是张海对于自己能不能再坚持十年像过去几年那样勤勉的工作也有很大的怀疑。这重重忧虑终究使得张海下定决心尽早解决军事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