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当年征战的时候,李峰关于新火器就有一些初步的构想。只是他觉得这种兵器对于往往以单薄阵型迎敌以少对多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多少有些鸡肋。而且当时新军主力部队的后勤能力往往还因为缺少车马而薄弱,对于火器和弹药的重量是相当敏感的,就没有提出来。
可是当没有这些顾虑,仅仅是在旧式的军队中开发一种可以克制强敌乃至压倒同级的火器,一切思路就都开阔了。
新火器的启发还是来源于当年征战天下的时候那种用于守城和水战的重型臼铳。把六两重弹以鸟枪一般初速的威力发射出去那种火器的后坐力还是太大了,那比一般虎尊炮威力还要大上不少的单人兵器,有的时候会在猛烈的后坐之下发生故障,勾腿被后座震断从而导致哪怕一些很强壮的士兵也会因此重伤脱臼。
因此,李峰就曾经构想出一种“套筒炮”以特制的木制套筒包在重型臼铳的外面,在以特殊的点火装置发射的时候,不论那重型臼铳的后坐力有多大,都会在开炮之后迅速的向后飞去变去向后飞去的能量,射手却感受到多大的后坐力。
不过这种武器的问题也来了:就算在寿命方面再怎样透支,那两万余焦尔十多倍于寻常西洋火枪威力的东西至少也得二三十千克重。如果杀伤一名敌人就要占用十几公斤的后勤空间,这对于当时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就是难以接受的了。
后来李峰听说传闻中新军主力部队有一种“神枪”,可以在一里距离上精确开火。起初李峰也感到了不少震慑。可是仔细想了想却没有多奇怪,线膛火铳在这个时代的欧洲是存在的。甚至高成本的后装线膛武器都有,只是这些兵器的威力和造价有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本无法与19世纪的后膛枪相提并论罢了。
来到美洲的这些日子里,李峰就利用跟随自己一起过来的不少懂得军器工艺的手下经过不少的试验和改进开发出一种“定装线膛炮”。
它采用前膛填装的方式,但却是后膛发射的,并且在皇城兵工单位上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几乎一次就按合适的规格试制成功。不过因为使用长条型线膛炮弹,一寸口径的情况下弹重增加到了是十一两左右接近一磅左右的样子。估算炮口动能达到了四万焦尔左右。在工艺方面不论怎样改进,保证最低限度寿命的情况下这种炮都必然会有三十千克左右的重量。如果加上套筒板机和支架瞄准装置等附件,至少需要三十三到三十五千克左右的重量。庆幸的是这个规格的“火炮”,还是可以单兵能够有效瞄准操作的范围之内。如果再重那就会面临不少问题:比如六十斤上下的炮弹,就算是人力填装都有些不方便了。如果整个武器的系统增加到七十斤以上,那比较强壮的士兵也很难像火铳一样灵活的瞄准了。
李峰想到过用这种火器直接进行后膛填装发射的问题。可是就是跟随在李峰身边那数名最优秀的工匠都不能保证这种后膛兵器在全装药的情况下不发生问题,他就更没有指望西洋人的工匠能做到这点。虽说这时代西方的军器制造基础比过去的东方强出了很多,但那也是和前明相比而不是和新朝皇城兵工场的精干相比。
这样一来,也就只能采用前装填装炮身并把炮身送到一线后膛发射的办法。按照规划:一个定装线膛炮班拥有三个填装组和一个炮组外加一个勤务组,共十名成员或十一名成员,拥有一个发射筒和三个线膛子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