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人造船业的中心,在马尔马拉海至伊斯坦布尔附近的海域一带时刻停留着规模不小的船队。有民船也有大量军用舰船。
新军抵达这连同大西洋的水域之前,就是张海的印象里也曾觉得这距离欧洲比较近的土耳其人文艺复兴时代一定在各方面的近代化程度上高出东亚一筹,造船也不会例外。
可是当负责侦察的热气球升空兵用望远镜仔细的看到那些土耳其人的船队的时候,之前的忧虑一下轻了不少。
虽然距离很远,不过有着丰富经验的空中侦察员们也大致能判断那些船的型制和大小.土耳其人的船只大多是一些连福船都不如的桨帆船。只能说在桨帆船这个方面,土耳其人相比明或许强不少,然而这些船中似乎就没有多少适合远洋航海的,比较大的也不过民料八九百料折合二百吨左右的级别。在航海技术上,土耳其人明显的落伍于西方了。当年同荷兰人交过手的张海知道:这种桨帆船即便各方面的性能和规格完全不差于同规格的帆船,在防护水平和火力安排上也会明显逊色于西方军舰。不会有多少的剩余空间和船体坚固度用于安装有威力的火器或是专职的战士,在火力和机动性上明显不能坚固。凭借这样的水师居然没有像当年的大明那样被西方人航行到家门口挑事。不得不说这和伊斯坦布尔附近的海缘地势有很大的关系了。
土耳其人的船只虽然不适合水战,不过似乎在登陆运输方面多少有些独到之处。上百料的船只可以随意的靠近到岸边的很近的地方。地面上土耳其人溃败下来的残兵骑着马匹分奔到船队比较聚集的一处海滩附近。
这样,在伊斯坦布尔海峡以东的一处滩头就形成了以百余艘百料到八百料左右的土耳其人战船为核心,连绵四五里、纵深不过六七十步左右的蜿蜒曲折的滩头阵地。
上百艘土耳其人船只上大约有万余名水手和士兵,也都以重火器摆开了阵势随时准备应对新军精锐部队的挑战。
按照已经撤退到船上在远处观战的穆拉德四世的看法:就算那些新军主力部队再为强大,在海滩上依靠水上船队的强大火力也是可以有效抵御来袭之敌的威胁的。因为那坚固的船体可以抵御绝大部分铳弹和霰弹的攻击,对于陆上的敌人来说实际上相当于可移动而难以攀越的堡垒。可以毫无顾及的展开射击,而敌人的铠甲再为精良和坚固,恐怕在那些船头之上火器手们的重火绳枪开火射击之下不死也会被打的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