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会给远方还没有了解前线战情的敌人一段时间的迷惑,使他们不能在最短的时间能证明前线的西法联军已经遭遇大败。这就会为我们由海路展开的行动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最大限度的避免我军的大军还没有到,里斯本一带的残敌核心就有可能由海路离开欧洲的情况。
因此,刘洪涛在权衡了利弊之后,并没有让部队迅速进攻这一大股看起来比较坚固的敌军堡垒及防线。其实还有一种忧虑刘洪涛并没有讲。科隆是德意志传统手工业和兵工业的重地,有大量的敌军溃败到城镇之内并不仅仅是会增加队伍在清剿作战中的伤亡乃至所花费的时间,还会在人才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面对在科隆一带集结起来的二十余万西法联军所组成的战略集团,刘洪涛的想法也是尽可能的通过围困来迫降对手。
而陆上的主力部队其实并没有迅速向法国南部甚至更远的地方展开攻势的必要,那样同样有可能使远方的核心残敌成为惊弓之鸟,并不是划算的。毕竟如果海上的突击行动不成功,最后的攻势很显然要拖延到冬季了。
在先头部队以闪电般的速度抵达科隆一带之后的第三天,新军远征部队十余万人的主力大军也基本上快速的跟了上来。后续的大部队仅仅上没有缴获到足够安装有人力螺旋桨并可以在陆上人力或者畜力搬运的新型轻船只而已。然而携带所有人畜的一般船只并不缺乏。在前进的队伍以最快的速度清理掉沿河一带敌军的抵抗和有可能带来的骚扰之后。新军主力部队依托河道也能够在节省马力的情况下展开每昼夜大概二百里左右的快速推进。因此在先锋部队于科隆一带同西法等国联军对峙后的第三天左右。张海也就率领大部队跟了上来,并实现了两军的会合。
刘洪涛当然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隐瞒,而是一五一十的讲了出来。
“这几天的时间,船队已经通过秘密的方式由陆路绕过敌人在科隆一带的河防据点。到达北面二百里左右的地方。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部队行动的隐蔽性,同时还有数以千计以马队游骑做后的队伍在科隆到荷兰境内的阿纳母一带的河道以最大的密度展开袭扰作战,以确保我们的船队在北上的过程中能尽可能的利用河道加快速度,同时还不被敌军所察觉。我估计再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船队就会抵达莱茵河出海口一带并展开出海作战。所以。。。所以我觉得我也要尽可能的动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