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符合时代的节拍(2 / 2)

民国大文豪 薪越 1352 字 9天前

在潜移默化之中,听众听啊听啊的就会习惯了。

毕竟他记得的老歌不多,以后再剽窃只能朝着八十年代看齐了,邓莉君的歌曲将是他剽窃的重点对象。

选择好了歌曲,只要等到孟晓冬巡演结束就可以灌录唱片了。

和百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林子轩和张常福谈论起购买电影拍摄器材的话题来。

张常福对此很有兴趣,作为买办,只要货物经手卖出去,他就能提取佣金。

电影拍摄器材好谈,林子轩重点关注的是有声电影的消息,通过拍摄《上海假日》,他对无声电影厌倦透了。

张常福对技术上的事情不太懂,就找了一位法国技师前来。

法国技师对电影方面的消息了解颇深,他给林子轩讲起了有声电影的来历。

有声影片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

刚开始,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种天真的方法采用了一段时间就被淘汰了。

后来,在电影放映时现场进行音乐伴奏,这个办法比较受欢迎,使用至今。

但这不是真正的有声电影。

其实,在1910年的时候,爱迪生就发明了有声电影,他发明了一台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后来又有人研究出了“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的技术。

蜡盘发音是把声音刻录在唱片上,和影片同时播放。

片上发音是在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迹。

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迹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

不过这种发明仍旧存在缺陷。

首先,电影里发出来的声音在大剧院放映时带有浓重的鼻音。

其次,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员必须将他们嘴唇的动作同留声机唱片“重现”的声音设法配合起来。

最后,还牵扯到技术专利问题。

有声电影要使用留声机的发音技术,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于是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占有者。

电影公司要想拍摄有声影片就必须要交纳专利费用,在默片兴盛的年代没有电影公司愿意出这笔冤枉钱。

反正拍摄默片也能赚钱,何必冒着风险去拍摄有声电影呢。

这是有声电影发明这么多年还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没有人愿意去拍摄推广。

后来,有声电影几乎已被放弃了。

在1914年,上海维多利亚戏院放映了一次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因属实验性质,故而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

林子轩听罢欣喜不已,他让百代公司给他购买一套有声电影的拍摄机器。

既然外国电影厂不愿意拍摄有声电影,我愿意啊!

以后,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就是中国制作了,还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至于专利费,在中国你和我谈专利费,你开玩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