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浩拍着胸脯保证能够将这件事办妥当,便带着赏赐出宫去了。
第二日大秦便退了兵。
——他们虽然不需要赶着回去过中秋,但两广那些不服教化的山民,却是要顺便收拾一下的。有安南国出军饷,自然再好不过。
军队撤出之后不久,农事部两广的负责人就带着人马牲畜和良种赶到了安南。
这里气候与两广相似,因此带来的作物也都是在这两地种得好的良种。而安南本地气候炎热,虽然已经快到中秋,却还可以种植一季作物,因此农事部的人一到地方,便立刻投入到了火热的劳动之中。
安南地广人稀,又因为土地肥沃、出产甚多,随便种植一下就够吃了,所以土地完全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种植方法更是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因此农事部的人带来的不光是新的种植方式,还有新的风气。
这么好的地,只要利用起来,一年收上几万斤粮食不成问题。
什么你说安南人少吃不了?没关系,可以卖给我们大秦啊!价格优厚,绝对不让你们吃亏。作为属国,安南使用的本来就是大秦所铸铜钱,倒是没有任何不方便。若是不想收钱,还可以从大秦境内运送雪白的海盐,耐用的铁器,上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过来交换!
展望中的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有了这种诱惑,安南的百姓们也对种植生出了无限的热情。
到这一年年底,安南新开垦出了数万亩良田,收获颇丰。大车大车的粮食被运往大秦的同时,农事部也功成身退,留下了一些农具和牲畜,以及一套大秦新编的《农事全书》。
第二年的天元节,收到消息的交趾、占城等地便都纷纷遣使来朝,愿依附大秦,主动要求农事部的人入驻本国,帮助百姓们开垦良田,种植作物。
李定宸自是欣然首肯。
有了这几个国家作为粮食储备地,李定宸便放开了对江南茶园和桑园的控制。
早先,江南其实是产量的地方,号称“鱼米之乡”。但到了前朝,因为丝绸行业的暴利,很多地方都将田地荒废,改为桑园。而江南又有数种茶叶被定为御茶,同样打出名头,茶园遍地。如此一来,用于种植的土地就少了。
本朝开过之后,为了保证足够多的耕地,便限制了茶园和桑园的数量。所以江南虽然出现了不少手工业者,但到底不成气候。
如今李定宸开放了这种限制,可以想见,未来几年内,江南丝织品和茶叶的产量,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而这些东西,又可以从海外换回大车的粮食和矿产。
整个大秦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之态。如今说起战争,说起他国,朝臣们的思想也不像是以前那么保守了。既不觉得撮尔小国对大秦而言无关紧要,也不会觉得草原异族难以战胜。
他们开始意识到,每个国家的存在都有其意义——对大秦来说。
李定宸甚至听殿中省的人说,有一天三位阁臣闲谈时,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的首相杜卓华曾无意间提起,东海尽头的岛国上似乎有着非常丰富的银矿。
作者有话要说: 朝臣们:大秦是世界的中心。
以及杜大人你学坏了,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王先生吗_(:3」∠)_
第119章 陛下圣明
皇帝又从京城来信了。
按理说,以帝王的身份,来的就算不是圣旨,怎么也应该是圣谕,但李定宸偏不,他就写成书信,也不派遣专门的使者,就让驿递的人送过来,让人摸不清楚他对这位三朝老臣究竟是个什么心思。
要说厌弃,谁曾见皇帝千里迢迢给自己厌弃了的人写信?要说看重,但一没有赏赐二不给恩典,时不时来一封信,也不走正常渠道,着实费人思量。
就连亲自跟着送信过来的颜弘也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
王霄自己倒是很淡定,看完之后便提笔写了一封回信,顺便附上自己最近编纂的内容,交给送信的人。
等人走了,颜弘才低声问,“恩师,陛下这回又说了什么?”
“说的是这一两年朝中的变故。”王霄微笑道,“自从安南大捷之后,朝廷的粮仓就再没缺过粮食了。今年放开了江南桑园茶园的数量限制,允许私人种桑养蚕维生,丝绸的产量也更进一步。当真一派欣欣向荣之态,叫人瞧着舒坦。”
颜弘忍不住看了自家老师一眼,这陛下心里舒坦是必然的,特特写信过来,恐怕是想让恩师心中不舒坦吧?恩师这才离朝几年,朝中光景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这算什么,示威?
这么一想,他倒有些明白皇上只写书信,如此低调的缘故了。
他心里琢磨着,脸上自然也露出了几分不忿之色。王霄见了,便笑问,“你可是觉得,陛下到如今还念着要让老夫不痛快,有些小肚鸡肠了?”
颜弘没有应,但脸上的表情大抵是如此了。王霄便摇头道,“那你就看低了陛下,也看低了我。”
他说着,忽然端正了脸色,对颜弘道,“你在外多年,没有亲自听过看过,也就难知陛下的性子。再将你留在之类,只怕这一身才能都空负了。”
“恩师!”颜弘意识到他要说什么,就要跪下。
王霄握住他的胳膊,将人拉了起来,“从前因为怕牵连了你,才叫你离京任官。如今我已离朝,陛下亦无株连之意,你也该回去了。”
“学生想留下,侍奉恩师天年。”颜弘红着眼眶道。
王霄皱眉斥道,“你有王佐之才,岂可耗在这山野之间?去吧,替为师看看陛下在做什么,看看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颜锦泉的学生都要入阁了,你也不该再耽误。”
颜弘并不知道,王霄已经在刚才的回信之中举荐了他。
而李定宸收到这封信,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年王霄离开朝堂时,自己曾问过他可有人才推荐,王霄一语不发。如今却推荐了自己的学生,这哪里是推荐学生?这是终于对李定宸服了软,承认在政治理念上,他选的路不如李定宸的,所以愿意将学生送过来,供他驱使。
怎能不让李定宸扬眉吐气?
他看完信,就高兴得将越罗抱起来转了一圈,唬得殿内伺候的人都吓了一跳。
李定宸却是旁若无人,将信纸往越罗手里塞,“阿罗,你看!”
越罗一目十行的看完,挑眉笑道,“臣妾要恭贺陛下,又得一嘉才了。”
李定宸故作镇定的摆摆手,但脸上的欢喜之色无论如何掩不住,他问越罗,“你说,王先生究竟知不知道我想打仗?”
“想来是知道的。就是从前不知道,现在也该知道了。”两个人最初的不合,不就是因为李定宸过分重视武事吗?他心里那点儿打算,只怕王霄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不过君臣有别,既然李定宸不提,他当然也不会揭破。
如今,应该是不打算再阻拦了。
论到帝王功业,再没有哪一桩能够胜过开疆拓土。如今国富民强,粮食满仓,生出向外扩张的念头理所当然。别说李定宸,就连朝中大部分臣子,恐怕都已经有了这样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