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2 / 2)

“你在给老郭去一个电报,让他亲自请他父亲老人家来东北。让老郭将我们目前的真实情况向他的父亲做一个详细的汇报。就说我代表东北抗日联军,真诚的希望他来东北工作,以便早日恢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打通我们的大动脉。”

说到这里,杨震掩饰不住疲惫的眼睛看了看窗子外边已经满天星斗的夜色,微微顿了一下,才转过头来道:“给中央发报,将我们与苏联方面达成的协议上报。将我们目前的需求,一定要详细转告给中央。内地的各个大学,只要是理工科的毕业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如果有先前的毕业生,愿意来东北工作,我们也将同样的欢迎。并给与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以最优厚的待遇。一句话,只要他们能来,无论提出什么要求,我们能做到的一定全力以赴。”

“不过你还是要和中央再强调一遍,已经考取公费留学的学子,我们暂时还是不要动员来东北为好。即便是已经报名的人,也要想办法婉言拒绝。科学是需要长期交流的,闭门造车是创造不出先进的科学理论的。”

“在国内各个大学目前科学研究水平远逊于欧美先进大学的情况之下,我们在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被科技强国越拉越远,只能依靠选派留学生。而对于我们来说,科学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在生存条件上,我们可以被称之为土八路,也可以为这个称呼而自豪。但是在精神和科学知识吸取上,我们绝对不能以这个称呼沾沾自喜。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一支不重视科学的军队是可悲的。”

杨震的话,让李延平不由的瞠目结舌道:“老杨,这些话包括最后的那句话一并都转发给中央?之前的那些倒是无所谓,反正我们也发过类似的电报。只是最后的那句话是不是有些过了。”

对于李延平的劝慰,杨震摇了摇头道:“一字不差,全文转发给中央。领袖雄才大略,我相信这句话他会明白我的用意的。让一个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去搞政工工作,去当一个营连长冲锋陷阵,除了愚蠢什么都算不上。那不就英勇,那叫做浪费。而且是令人心痛的浪费。”

“营连长,每一个人都能做。虽然不见得做好,但是好培养的多。战争大学毕业的,不见得比那些名牌军校毕业的差。但是搞科学研究又有几个人能够做?我们这个国家军队数量不少,国共加在一起,再加上一部分乱码七糟的其他部队,营连长足足有十几万。但我们的科学家,却是连这个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

“我们这个国家科学家的数量本就不多,我们不能白白的如此消耗。尤其是在我们目前人才奇缺的情况之下,这么浪费是全民族的损失。知识分子是要用,但是不能像现在这么用。一个搞理工出身的人,你让他去做政治思想工作,这不是跑题了吗?”

说到这里,杨震接过袁芷若递过来的会议纪要,看了看上面那一笔工整的字迹,在确信自己的话准确无误的被记录后,刷刷的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在纪要边上重重的画了五个三角后,在边上特地签上全文转发中央几个大字。

李延平接过杨震递过来的电报,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的名字也签上后,递给了袁芷若道:“小袁,交给三处一科发出去吧。你的首长既然还改不了这个驴脾气,我这个做政委就只能陪着他了。谁让我是他的政委?”

交待完袁芷若去三处也就是司令部通讯处的专门负责与中央联络的一科,将这封电报发出去后。李延平看了看杨震,无奈的苦笑道:“老杨,你也不要担心。大不了我再去中央一趟,专门向中央汇报一下。”

说罢,李延平看了看表上的时间,顺手将杨震办公桌上的文件全部收走后,摆了摆手道:“你晚上不要工作了,早点休息。这几天,趁着战事不紧张,抽空去萝北看看伯父伯母。你嫂子昨天给我来信说,伯父伯母很想你。如今你们几个弟妹,两个不在国内,一个也在前线。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很孤寂的。”

对于李延平的举动,杨震却没有制止。李延平虽然为人谦和,颇有长者风范,但是倔脾气一上来,也一样难缠。虽说很少干涉他军事指挥以及工作,但是只要越庖代俎了,也是一样听不得反对意见。这也许就是战争年代人,尤其是军人的特性吧。

李延平走后,杨震却是根本就睡不着。此刻他的脑海之中,还是在琢磨着军工上的事情。自从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后,有些时候面对人才的匮乏,杨震也不禁暗自嘀咕。要是自己穿越的时候,像人家一样带着一部装了大百科全书的电脑多好。

自己来的那个时代,电脑虽然依旧无法代替人脑。但是其储备的大量资料,却比自己只是一知半解,依葫芦画瓢搞出来的所谓图纸要强的多。目前自己急需的高射武器生产也不会陷入如此的被动了。

杨震也知道,自己虽然画出了详细的设计图,但按照自己给出的资料,要想复制这几种高射武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虽说这些武器都是苏军在二战后便开始装备的武器,其技术并未脱离二战。但毕竟是几种相对精密的武器,在没有原始性能资料的前提之下,想要山寨还是很吃力的。

五十七毫米高炮和二十三毫米高炮这两种即便在杨震穿越来前,那个地空导弹已经大行其道的年代。高射炮尽管已经不再是地面防空的主力,但却仍旧是后世中国陆军主力高射炮。对于这两种武器,杨震在后世的时候,却是太熟悉了。

这两种高炮都是苏军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便研制出来替代老式三七高炮的新式装备。只是虽说是新式装备,但由于苏联人在运用新材料方面上保守与谨慎,这两种武器基本上还没有脱离二战的风格。原材料的应用上也没有比二战时候进步到了哪去。基本上很符合这个年代的真实技术水平。

至于十四点七毫米高射机枪,他也不陌生。这种机枪压根就是二战后期设计的,只不过没有在二战期间投入使用,直到战后苏军更换装备的时候,才大规模开始量装,但由于某些原因,在列装不长后就撤装了而已。但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中国陆军团一级的主要防空火力。

他用过该种机枪的单管五八式的他,闭着眼睛都能拆卸后,再组装。至于这种陆军已经淘汰了,尤其是像杨震这种陆军的尖刀部队,更是早已经不见了踪影的机枪和那两种高射炮,杨震如此熟悉的原因就与他穿越来之前的经历有关了。

第633章 今昔类似

杨震高中的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就在与他在同一个城市驻防的一个陆军预备役高炮师中服役。他的这个同学,家庭条件相当不错。家庭条件好,自然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高中毕业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家里又托关系把他弄到了部队。

家庭条件优越,加上本人也很有能力,杨震的这个同学曾经豪情万丈,发誓一定要当上将军。只是颇有些讽刺意味的是,那个高中同学入伍后,先是因为专业的关系,在陆军高炮旅工作了几年。可在杨震被迫退伍的两年前,却被调整到了预备役高炮师。成了一名号称军官养老院的预备役师中,为数不多的现役军官。

虽说在杨震还是一个副连长的时候,就干到了营长的位置,在一般的野战部队中,对于他当时年龄可谓是相当难得的位置。可预备役师虽说也是师级编制,但与正规的野战师是两码回事。到预备役师,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前途。

两个人的级别虽然有些差距,但两支部队的性质不同,却让两个人的在军中的前途相差也极大。一个是一个师所有的现役兵加在一起,也没有野战部队一个营多。平日里即没有作战任务,也没有训练任务。

一年中除了几次将那些挂着军官职务,却在地方工作的军官集中起来训练一两次之外,平常时候基本上都在打鱼摸虾。他这个营长,既不用值班也不用查哨。天天到点下班回家陪老婆、孩子,小日子过的相当潇洒。

他这个营长,手下的干部在编制上倒是齐全的很,但是他能管得了的寥寥无几。所有连排长,除了少数几个现役的之外,除了地方一些机关的头头脑脑之外,就是商人和大款,他管不了也没有办法管。

除非在部队干到退休,否则别看他现在是人家的领导,到了地方人家就是他的领导了。管的多了,管的深了,等转业的时候想不穿小鞋都不可能。在部队拿你没有办法,到地方上收拾你的法子有的是。而且平日里是他求人家办事的情况多,只要不太出格,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的教导员,就是地方一个公安分局的政委。他所在的预备役团的第一政委,是地方一个市委副书记兼任的。三个指导员,清一色的都是一些委办局的头头脑脑。副营长干脆就是地方军转办的一个主任。这些人他那个能得罪得起。

而杨震所在的部队虽说人数也不是很多,但却是军区甚至总部的尖刀部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训不说,还整日里执行一些秘密任务,可以说是总部首长手中最精锐的部队。用杨震的话来说,中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就没有几个他没有去过的。

杨震所在的部队,是陆军精英中的精英。按照社会上流行的说法,那都是兵王。随便一个连队拉出去,都可以干掉他那位同学的整个一个师,而且别看杨震在实职上是副连,他的实际级别却是正营。军衔则和他的那个同学是一个级别,少校。

两个人同在一所城市驻防,又都是军人,彼此对另一个人部队的性质都很清楚。虽说因为杨震的任务多、训练紧,两人见面的时候并不多。但是毕竟在一个城市中,两个人见面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平日里杨震只要有空闲时间,总是与他小酌一杯。

那个同学因为部队整天无事,也经常约杨震出去聚一聚。只不过那位同学是有名的妻管严,天天晚上都要回家报到的。所以两个人的聚会不是在他的驻地,就是在他的家。反正在预备役部队,都是混日子。只要不出事,基本上没有人管。加上两个人都是军人身份,出去玩的机会也是几乎没有。

那个同学对杨震一身在执行秘密任务留下的伤疤很是羡慕,认为那才是军人的实际价值。但对于还是光棍的杨震,孩子都五岁的他却始终不以为然。两个人原本上学的时候就关系不错,加上又同是军人,更是在一个城市驻防,关系比上学的时候还亲密。

只是杨震不怎么太爱去他们家而已。不仅因为打扰人家不好,而且他的那个老婆对杨震的兴趣比自己老公还大。拜社会上很是流行一阵子特种兵小说所赐,杨震每次去他的那个根本就不知道保密守则为何物的老婆都要刨根问底,好奇的不得了。弄的杨震生怕自己一不留神,说出什么秘密来。所以两个人聚会,一般都在对方的部队。

只不过杨震部队性质特殊,一般人即便是兄弟部队的人,想进去也是很难。两人的聚会,自然大多都是去管理松懈,那些忙着赚钱或是当官的预备役官兵比现役军官还忙,甚至收入高出几十倍的预备役师。

总去预备役高炮师玩的杨震,对于那里的武器装备自然熟悉的人。甚至有几次正在休假,却是无地方可去的他,还在预备役拉练的时候,被自己那位老同学临时抓劳工。顶替因为忙着各种应酬和会议,无法赶回的那些身为公务员的预备役军官,参加了几次所谓拉动或是演习。

这个把戏直到一次来视察的却是杨震的老上级,军区副参谋长后,才被识破。那位老同学自然是挨了一顿很尅,但却在杨震帮着运作下,也改变了命运。摆脱了年纪轻轻就进了预备役部队这种和一般内陆军分区一样,被称为现役军官养老院的地方。调往了军区司令部,任防空作战参谋。

虽然老同学调走了,那个预备役师长对杨震这个人才却是热情不减。杨震只要休假,就派人来接。几年下来,那里的一百毫米高炮、五十七毫米和双三七高炮、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这几种野战部队早已经淘汰,或是还在服役的高射武器,杨震早已经玩的相当熟练。

至于双二十三毫米高射炮,杨震自己部队就有装备。作为全能型的人才,自然也不会陌生。几种高炮,给他一定的时间,他能闭着眼睛都能大卸八块。各部位的构造,甚至比那个预备役师的那些战勤参谋还清楚。

这几种武器玩的极为熟练的杨震,对于这些武器的性能和结构自然不会陌生。让他画出结构图来,轻而易举。甚至还见过这几种武器设计图的他,依靠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虽然已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两世为人。却依旧能够原样的复制出来。

作为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制图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功课。虽说武器装备设计图和绘制地图是两码回事,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精度。杨震按照记忆画出的设计图,与后世见过的原始设计图几乎没有多少区别。

只是这武器研究哪有那么省事的,其中涉及到金属学、材料学、弹道学、人机工程等一系列的专业。杨震依葫芦画瓢,画出了原始图纸,也讲明白了各个部位的设计样子。但是有图纸与投入生产是两码回事。况且,作为一支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他也没有多少时间去和军工部交流。

军工部拿着他这几种除了结构和武器性能之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的图纸,却是很难以下手。不说别的,一个炮管使用钢材的各种元素比例,还有一些需要精密设计的地方,就连杨震这个设计者也只能说出一个大概而已。这么一个设计法,能不让生产者头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