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2 / 2)

莺莺传 夏天的绿 4156 字 2天前

“至于芹姐儿,她今年都十四了,明年她二姐出嫁了,正好腾出手来专门抓一抓她的婚事。这种时候,她的表现就十分重要了。我可不敢这个放她在外面随便乱走,没个收敛的,谁会上门提亲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王氏的种种,无论是宽容还是严厉,本质上都是为了子女好而已。

王婆子在旁听了也是笑道:“莺姐儿一贯就是个规矩姐儿,至于芹姐儿,也该紧紧性子了。小的时候活泼烂漫,外人看着也喜欢,长大后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太活泼了,只怕说亲的人家都要摇头。也就是你狠得下心,能硬下心扳一扳,好多人家做娘的都不能够狠下心,最后反而是害了女孩子。”

听到这样的话,王氏却是摇头道:“我哪里有婶婶说的那样好,而且我也从没想过要如何扳一扳芹姐儿的性子。她天性如此,都教了十几年了依旧是这样。我只不过是想替她经营一个好名声,至少表面上像那么回事儿。这样的话,她以后的路也能宽一些。”

王氏这番话让王婆子怔了怔,不知是想到了什么,笑着点头:“大概做母亲的都是这样了。”

正说这话的时候,赵莺莺和赵芹芹到了。王氏打量着两个女孩子,赞道:“真是两朵花一样!咱们这一片的女孩子真没有比侄女儿家更齐整的了。”

和两姐妹说了一会儿话,说的差不多了,王婆子才对王氏道:“有一件事儿我想着是要和你说一声的,前些日子莺姐儿她二伯、二伯母来找我家大哥儿了。”

王婆子的儿子王大是专门放高利贷的,赵家二房夫妻两个和他素无交情,两人来找王大,原因简直不言自明。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明显,王氏、林氏,还有赵莺莺赵芹芹才能这样惊讶。

像是借债这种东西,有好几种。第一种是当铺、钱庄、官府等专门借债。这种借债有利率低、数额高等特点,是借债的好选择。只不过这种借债也一般不针对个人,只为一些大豪商,甚至朝廷、国库承担借债。

第二种就是管亲戚朋友借,好处是一般不会索要利息,坏处是亲戚朋友的境况和自身应该差不多,很少能提供太多支持。

第三种就是借高利贷——只要你敢借,他们就敢放钱出来。同时利滚利产生的利息也足够让每一个借过高利贷而无力偿还者绝望。

第一种借债和普通人没有关系,第三种借贷也是升斗小民心中有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尝试的。这样来说,借钱这种事,类似于赵家所处的环境,大家也只是往第二种上面想办法。

“到底是什么缘故?”大家一般是找亲戚朋友借钱,赵福和孙氏这回却找高利贷,这足够让王氏惊奇的了。这样急忙地发问,也不是单单为了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怕波及到自身。

王氏这样惊奇倒是让王婆子十分不解了,反问道:“你不知道?”

王氏确实不知道。关于赵福和孙氏的事情,她都下意识地回避,只有没办法的时候她才会听一耳朵。如今关于赵家二房的消息,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听说过了。

王婆子面色古怪,只得从头为王氏解释:“这个事情还得从你侄儿蕴哥儿说起。”

话说赵福和孙氏连生了五朵金花才得蕴哥儿一个男丁,那自然是当作宝贝疙瘩一样疼爱。关于这个儿子的未来,赵福和孙氏夫妻两个也计划地极好。首先他们想到的就是读书,读书就意味着不用操持贱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而一旦考上任何功名,那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有这样的美好前景在,赵福和孙氏早就下定了决心,要供赵蕴读书。为什么他们那样不管不顾地卖女儿?真的只是为了给赵蕴凑老婆本、安家费之类?并不是那样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多么花钱的事情,所以要提前准备。

都说‘地贫植松柏,家贫读书子’,实际上真正的穷人是没办法读书的!

以一个孩子为例,若是打定主意走读书的路子,那么从蒙学上下来,就算是每年的束俢,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真的穷的一无所有的人家如何能承担?更何况束俢只是众多开销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笔。

大到赶考的盘缠,小到笔墨纸砚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且并不是什么小数目。

直观一些说吧,在江南这种农民生活轻松一些的地方,一个自耕农家庭也要累计三代才能供一个子弟读书。三代的财富,以及三代人继续共同劳作,供养一个脱产子弟读书,由此就可以看出读书到底有多花钱了。

以赵家二房的境况,想要供一个读书人是有些难的,所以赵福和孙氏才会用尽各种方法敛财,就为了给赵蕴多积累一些本钱!

听了王婆子的解释,王氏更加糊涂了,不解道:“这是为什么啊?我记得蕴哥儿今年才十一岁,应该还在读蒙学吧,这还不到用钱的时候呢。况且就算开始用钱,我二哥二嫂他们哪能真没钱,之前不是攒了些?”

王氏说的很隐晦,之前攒的钱,指的当然就是赵蕙蕙、赵芬芬、赵芳芳三个女儿许亲的时候得来的聘礼。孙氏当时不顾女儿的幸福,在许亲这件事上是完全的价高者得。所以三个女儿下来应该是赚的盆满钵满才是,哪能如今落到要借高利贷的地步。

“侄媳妇你这里听说的已经是老黄历了,你难道不知道你二哥二嫂最近正在大肆筹钱?”王婆子总算吐露出了重点所在。

赵蕴本是一个小小蒙童而已,当然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耐不住赵福和孙氏想花这笔钱啊!

在他们看来,十一岁的赵蕴应该能够显露出一些天分来才是——那些科举上面能够有所作为的男子,算起来在这个年纪也该有些显露了。或许他们不知道天资出众该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总能看出自家十一岁还在蒙学里面的儿子,他恐怕并不是什么天才。

他们不肯相信是赵蕴的天赋有限,也不肯相信自家这么多努力很有可能会付诸流水。所以最终赵福和孙氏想到了新的可能,会不会是赵蕴现在附读的蒙学夫子的学识太一般所致?

说起来这位正教导赵蕴等一班蒙童的确实只是一个老童生,只是这等普通的蒙馆,还能有什么指望?举人都是不差钱的,也就是最多也就是秀才会做蒙馆的夫子。童生比秀才还要落一等,可是真要说起来,对于一般小鬼头的启蒙,其实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赵福和孙氏不这样看啊,这时候想到的只是这个夫子太次了,以至于耽误了学生!

有了这个认知,赵福和孙氏就想把赵蕴送到有名的学馆里面附读。这里要说的是,当世学子求学,最高一等的有大儒名家教导,着要去一些有名的书院。或者像大户人家一样,出大价钱请一个回来做家学夫子,教导子弟。

次一等的,那也是有数的好书院,只不过这书院就比前面那一等的书院要差了。老师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同窗也多了许多花钱入学的,学院里说不上人人求学——但是总比最次一等的要好,那一等的与其说是为了功名读书,还不如说是混日子。

自家请一个名师,赵福和孙氏自然没有那个力量,所以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儿子去考一个书院。然而问题在于,没有好蒙师的赵蕴,在他们眼里已经落后同龄人一大截了,他们怕赵蕴考不上。

怕也没有用,最后赵福还是送赵蕴去试了试,最后的结果不消说,并没有过。

这第一等的书院若是没有没有考过,基本上也就进不了了。或许有的人没有考过,也进了,但是赵家绝不是那样的人家——想也知道了,那绝对是顶顶有权势的人家子弟才有可能。

所以赵福和孙氏解下来就想到了第二等的书院,至于说第三等的书院,他们是想都没有想过。那种书院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人出人头地了,那只不过是混日子的,成为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

或许某些富商子弟,一辈子不用担心将来的人物可以在这种书院混日子,可是决心要把赵蕴培养出来的赵福和孙氏不能让赵蕴混日子。或者说他们也没有那个资本混日子,在赵蕴读书一道上,赵家二房已经下了太多的赌注上去。若是最后连回本都不能够,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要我来说,我那二侄儿、二侄媳妇都是疯了,这种事情难道可以一厢情愿?蕴哥儿那孩子我也见过,读书是不知道怎么样的,可是听说也就是那样而已。就连同一个夫子的同窗里面也不算是第一,这等人读书去,就算是拼尽了所有的气力,最后又能有什么后果。”

天底下读书人那么多,真正能够出头的少之又少——秀才根本不算出头,至少在江南这片地界不算,到了举人的份上,才算是真正可以了。而哪怕是这些出头了的,等到他们出头的时候,年岁也大都不小了。

家中有余力的当然可以慢慢用功,家中支撑不住的,恐怕走到一半就得自己放弃。

读书的路子不好走啊!像赵莺莺家,如今也能够供读书人了,可也没想过让赵茂,或者赵蒙将来的儿子念书。准确的说,到时候看天资,若是有读书考科举的天赋,那一切好说,若是没有,那就不用浪费时间、精力、钱财了。

赵莺莺家很务实,相比之下二房就过于沉迷于幻想了。

王婆子叹了一口气:“我这话也没有说错,不然蕴哥儿怎么会二等书院都没考上?以至于要二侄儿、二侄媳妇花钱才能上学——若是不花钱,蕴哥儿就该被打落到第三等的书院念书了。”

王氏这才明白二房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她是不知道本没有考上书院的学子要认捐多少钱,但想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只是这样想的王氏还是太小看了二房,人家的野心大得很!若是只求入学,根据书院的好坏,花钱应该在一二百两之间。这个数字对于普通市井人家来说并不是小数字,王氏如今也不会随便动用这个数额的钱财。但是在‘卖了’三个女儿之后,赵福和孙氏还是拿得出来的,至少不可能到了要借高利贷的地步。

实际上,真正花钱的部分是,赵福夫妻两个还想让赵蕴成为书院里某个有名大儒的入室弟子——要知道赵蕴可不是那些天资惊人,能够让那些名师争抢着收入帐中的神童,他只不过是一个生性普普通通、有些被娇惯坏了的少年。这样的赵蕴想成为大儒的入室弟子,那要付出的钱财自然只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