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二章 同舟共济…(1 / 2)

至于杨抚台为何不愿意在号称“小扬州”的淮安府驻扎,而向朝廷请求移驻,这很好理解,不用说李佑也能想透。

因为今年水灾的警示,为加强治河与保运两个涉及国计民生的大政,朝廷便将杨巡抚的军、民、河、漕四大项事务,夺去了河、漕两项,并升一级设立河漕总督,同样驻在位于黄淮咽喉的淮安府。

之前凤阳巡抚杨大人一直都是江北地区头号大员,可现在又多出一个比巡抚品级更高的总督,还同在一城,这其中滋味实在不好受。

特别是这个总督的职权过去属于凤阳巡抚的,被朝廷剥夺后放在自己眼皮底下,还加了一级,怎能不让杨抚台尴尬万分?

简单地说,一山不容二虎,往深里说,被暗贬的杨抚台丢不起那人,留在淮安府面上无光,没脸继续驻下去。

所以杨大人才会向朝廷奏请,要将凤阳巡抚衙门搬离淮安府。放眼江北地区,可以移驻的好地方也只有扬州府了。或者说,比淮安府更繁华富庶的地方,也只有扬州府了。亦或可以说,也只有扬州城这样的繁华富贵之乡可以抚慰杨大人受伤的心灵了。

而且杨抚台理由很充足。他既然不管河道了,便没有必要驻在黄淮运交汇处的淮安府,又因为他还兼任总理粮储差事,驻到扬州距离江南比较近,便于督促江南各府上解漕粮。

李佑远远扫了几眼已经被罗参政放在案上的邸报,这想必是“足本”罢。

杨抚台向朝廷奏请移驻扬州,到目前也只是奏请而已,并不是已经确定的,所以自家衙署里的洁本便没有登载,只有河漕总督任职的消息。结果自己懵懂了,还是那句老话,真是自作自孽啊。

朝廷为何将杨抚台的奏请放在邸报中,小范围明发天下,李佑猜测大概是为了征求有关地方衙门的意见。

要知道,巡抚衙门移驻事关重大,对地方的影响很深,放在二十一世纪就相当于搬迁省会了。朝廷必须谨慎处断,所以要先听听地方风声。

看着罗参政瞬间变为同仇敌忾的表情,李佑也有点感同身受。

不用想都知道,整个扬州官场没有人想让巡抚衙门驻在扬州,参政署理知府不,同知署理知府不想,分巡道不想,盐运使也不想!

巡抚驻在淮安也就罢了,天高皇帝远,但要搬到本地就是另外一回事,土皇帝们谁愿意平白无故增加一个太上皇?

杨抚台固然因为时运不济走了麦城,丧失了部分权力,但依旧是等同于尚书的正二品,依旧是以钦差体制行事的封疆大吏,等级差的太远,现有这些官员中没有一个能够对抗的。

就连那直属朝廷、不归巡抚管辖的盐运司,也照样强烈反对另一个更大的衙门入驻扬州。万一哪天朝廷想抓紧盐事,让钦差体制的巡抚就近监察盐事,那岂不自找罪受?国朝官场不是没有这个先例。

罗参政皱眉道:“老夫将上本奏事。在南直江北地面,我扬州府地偏东南,临近南京,不足于驭全局。中都凤阳,龙兴之处,正适合巡抚衙门驻守!李大人你同署扬州,也是治理一方的人,对此没有异议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