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1 / 2)

凤华权臣 明镜天 2146 字 3天前

士兵们怪叫着起哄,大家都知道张大谏主意最多了。

张培青一指头指中大树:“就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爬上这颗树,赢了可以任意让在场的人答应他一个请求,输了就得把自己最出丑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可有人敢来?”

“我来我来!”

“我先来!”

士兵们顿时炸开锅,发出一连串口哨和鼓掌声,哄吵着争抢前几名。

大将军随手点了三个人,“你们几个从不同的方位上去,谁先到树杈上谁就是赢者!”

眼见几人撸起袖子,朝手掌上吐口唾沫开始爬树了,张培青挑起睫毛瞅了瞅,上面没有半分动静。

这人倒是沉得住气。她托起下巴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我倒要看看你还能撑多久。

在士兵们的歌声中三人各个吭哧吭哧卯足了劲儿往上爬,其中一个伸手麻利的小士兵当先拽住了树枝,露出惊喜的笑容。

他正要翻身上去,猛地发现树枝里头藏着一只脚。小士兵瞪大了眼睛,还没有反应过来,茂密的树枝中一个身影冲天直上,快速落到大树挨着的房顶上,几个跳跃消失在众人眼中。

“鬼啊!”小士兵松开手“噗通”一下掉到地上,幸好是柔软的草地,顶多腰椎岔气一时动弹不了。

另外几人同样也看到了飞出去的影子,却是反应了过来:“刺客!不好,那是刺客!”

醉酒的奉初立即清醒过来,拔出腰间的佩剑,“马上给我追!”

矫饰将军二话不说率领一队人快速追了过去。

那人速度快,士兵们身经百战也不慢。何况他走的是危险的房顶,士兵们走的是平坦的地面,这般下来便如蛇一样紧紧跟缠着他。

五千士兵光人数就足以压死他,一队又一队的士兵从分开从各路包抄,腰间嗜血的长剑带着战场上锋利的血光。

张培青将手中的酒饮下,冷笑一声。

“先生,你先回到驿站里去吧,我会亲自保护你的安全。”大将军严肃道。这个时候出现在驿站中的刺客,很可能就是冲着她而来。

天底下想要杀死张培青的人不计其数,他们都是嫉恨他楚国有这一强大的助力,他必须保护好张先生的安危。

王衡的剑同样拔了出来,刚烤好打算献给先生的羊腿掉在地上无人理会,他高度警惕地盯着四周,就怕刺客从哪个角落里蹿出来。

“辛苦大将军了。”张培青叹口气:“没想到误打误撞发现了刺客,只是不知道是哪方来人,又是何目的。”

奉初冷哼一声,眸中杀机闪烁:“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时发现这贼子,否则后果难测。不论是何方人,只要敢犯必当诛之。”

她回到驿站屋子里,见王衡依旧神经紧绷,不住地张望,不由得对他摆摆手:“放心,刺客暂时不会来。”

“先生怎知?”

“猜的。”五千精兵可不是吃素的,张培青自认她可是半分都不敢尝试。不管那人是谁,反正他要倒霉了。

“先生,那人是冲着你来的吧?”王衡想了想,还是没有收起剑,“我们刚刚打败了齐国,会不会是恼羞成怒的齐国人要杀先生?”

“天下要我死的人多了去了,我也不清楚是哪个,其他人故意趁此机会嫁祸给齐国也说不定。”

仔细想想,她还真是性命担忧啊!

“先生,我会保护你的。”王衡认真地一字一句。

相较于天下诸多厉害人而言,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护卫。但唯有他是用自己的赤胆忠心、用他的生命爱护着他的先生。天南地北走遍,王衡效忠的人由始至终只有一个。

“我知道。”张培青缓缓露齿一笑。

☆、第91章 睿后

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天亮了,奉初专门找到张培青,告诉她昨天晚上的刺客太狡猾了,没有抓到,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会严加戒备,还请她放心。

从高台到咸阳的这段路程中,那个刺客再也没有半分动静,张培青也没有发现他的任何踪迹,但是她心中总有一种感觉,那个人并没有走。

在这么多精兵手底下还能逃脱,此人武功之高叫人忌惮。

为此奉初大将军特意调遣了矫饰将军和另外三个人,轮流交替全天守卫她,军队中的人们同样各个都随时戒备着,就怕一不小心出事。

这般四天之后终于抵达咸阳,所有人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张培青这么多年走过许许多多的国家,见过许多不同的风景,唯独秦国让她印象最深刻。

记忆中粗犷的城墙和宫殿,是她一辈子都无法磨灭的熟悉气息。

“秦国这城池建的好生威猛。”奉初忍不住惊叹了一声。

他头一回来秦国咸阳,头一回看见这般不加任何精细雕琢的、完全由天然石块堆砌而成的城墙,着实惊奇的很。

骑在马背上的王衡仰着脖子眺望高高的城墙顶端,驭马过去,像个孩子似的伸手好奇地摸了摸凹凸不平的墙壁。

“先生,秦国人真是神奇,他们是怎么把石头块垒起来的?”他惊喜地朝着张培青大声问道。

不少路过的秦国人听见这话捂住嘴憋笑,碍于士兵们的威严不敢笑出声,肩膀抖动着快步走过去,时不时还回头看看这些外国来客。

“并不是全石头,里面还有混合的黏土。”张培青淡淡解释道。

“大谏不愧学识渊博,连这个都知道。”奉初钦佩不已。那方矫饰将军给守门的士兵提交了过关文书。

没过多久城墙上的秦国士兵比划出一个手势,下方的士兵往两边让道大开城门。城门口内停着几辆马车,许多身穿袍服的秦国大臣正等待在那里。

张培青认出其中一人,正是当初在十年峰会上交谈的信义君公孙冶和。